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对“孩子必须出趟国”的攀比应保持清醒
每到暑假,舆论场上总是流水的新闻热点,铁打的教育话题。
前些天,有位浙江杭州的妈妈在网上发帖,说全班只有自己孩子没出过国,参与讨论者众多。有些父母表示了同样的烦恼,而更多的网友表达了自己也做不到的无奈。这一事件跟去年流传的《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一文,有异曲同工之处。教育支出在现代家庭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上不封顶的教育之路,让家长们不知该在哪个节点为付出喊停,唯恐耽误孩子前程,但也不得不考虑自身负担。
小小年纪就能走出国门看世界,是这代孩子的幸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考量新生代孩子的教育水平,自然不能拿上一代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教育投入增加,是国民消费水准提升的体现,也是家长消费观念升级的体现。孩子首次出国年纪不断提前,代表着社会正良性地向前发展。
能出国固然好,不过也没有必要渲染焦虑,为社会设立某种不切实际的参照坐标。作为杭州人,笔者看到身边同事的孩子并非每个都出过国。新闻中孙女士也提到,自己儿子是在杭州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家庭条件都很好,这类学校的学生状况不具备普遍参照意义。这一点,舆论传播有必要澄清:夸张标题可以引为谈资,却有误导公众之嫌。这些年,海外游学渐成新兴产业,但行业门槛低、缺乏标准等问题不少,高达50%的毛利率也让人质疑某些游学项目的含金量。商业机构很擅长利用家长的攀比心理,培育出虚假的出国需求。
此外,不得不承认,“出国”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家长为教育加码的能力。带孩子出国已经和报班、补课一样,加入了教育“抢跑”的豪华套餐??上?,这种“抢跑”往往形式大过意义。很多家长让孩子练习舞蹈、钢琴、击剑、骑马的时候,并不追求能为孩子增加什么样的文化艺术涵养,也不考虑孩子是否有志于此,更像在进行某种教育的“集邮”或者“积分”——别人有,我也要有。出国也是一样,动辄几万块,“游”和“学”的比例各占多少?对孩子的文化思考能力有提高吗?都需要打个问号。
现有教育体系下的各种“必修课”已经让家长心力交瘁,如果还在是否花钱出国这种“选修课”上勉力而为,教育只会更加变味,功利性暴露无遗。没有能力花钱送孩子出国,反而是父母开展教育的好时机,借此让孩子懂得生活不易、父母不易;懂得人生很可能处处受限,自己并非全知全能、随心所欲;懂得要靠自己的双脚走出去。
带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千百种。在各种局限中探索教育的可能性,是合格家长的必备技能。把所有教育难题都归结为没钱,容易引起共鸣,却未必能直击问题本质。
值得欣慰的是,在觉得亏欠孩子这件事上,天下父母都是相似的。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尽量给孩子输送物质、心智的养料,就无愧做父母的职责。对于那些不断出现的横向比较,还是保持几分清醒为好。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孩子 教育 出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