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上博藏《歌乐图》断代“南宋”,服饰“混搭”理由充足?
舞者服饰系宋辽“混搭”
再来看两位舞者的首服特征。两人均头戴簪花展翅幞头,展翅幞头在宋代一般戴于普通的官僚大臣头上并通称“平翅幞头”;北宋一统江山后,据载为了防止百官入站班时交头接耳谈私事,故延长展翅的长度并定型成为官司服制度之一。

宋太祖像(南熏殿旧藏)
关于幞头上簪花,亦源于宋代的簪花习俗,《宋史·舆服志五》载:“簪戴。幞头簪花谓之簪戴。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闭庵衷谔厥獬『?、特殊人群的首服式样,一般百姓是不敢仿效的,但其恰恰为伶人服饰所吸收,并被民间杂剧广泛效仿,成为宋杂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比《歌乐图》与旧藏及出土墓葬的雕砖,可以看出《歌乐图》的首服是符合宋制的。两位舞者的服饰显然是有些不同寻常,右边舞者身着土绿色团领袍衫、窄袖、两边开高衩、前裾短后裾长,内着中单及红色描花布帛带;左边舞者身着右衽交领袍衫齐裙长。通常的表演服饰都会受到时代生活服饰的影响,无论是宋杂剧还是南戏,其表演服饰都逃离不了宋金时代风格的影响。

刘宗古 《瑶台步月图》
如《歌乐图》中右边的舞者,团领袍衫加中单是宋代常服制式,而前短后长却是常服所不多见的,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审视《歌乐图》中舞者的服饰,其与宋代服饰特征基本吻合。
9位女伎亦可称其为女乐师,她们身着不同花纹的同款红色对襟长褙子,内着抺胸及百折裙,腰上系腹围(腹围是围腰的帛巾,颜色以黄色为贵,称“腰上黄”),头顶高髻,手持各种不同的乐器,神情各异。
女乐师们的首服很特别,高髻似用灰绿色的角状发冠缀以珍珠,后根部绕以红绳点珠而成,其中8位的角状发髻呈放射状,另一位手持鼓槌的女乐师角状发髻内收于一条直线上。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发展到宋代亦是另一座高峰,花冠、高冠、团冠、白角冠、珠冠无奇不有。
《绿窗新语·引青琐高议》载:“仙女问张俞曰:‘今日妇女首饰衣服如何?’俞对:‘多用白角为冠,金珠为饰?!薄恩媸贰分刑岬健案救斯诜渴??今略记其首冠之制。始用以黄涂白金,或鹿胎之革,或玳瑁,或缀彩罗,为攒云、五岳之类。既禁用鹿胎、玳瑁,乃为白角者,又点角为假玳瑁者,然犹出四角而长矣。后至长二三尺许,而登车檐皆侧首而入。俄又编竹而为团者,涂之以绿,浸变而以角为之,谓之团冠。复以长者屈四角而不至于肩,谓之亸肩。又以团冠少裁其两边,而高其前后,谓之山口。又以亸肩直其角而短,谓之短冠。今则一用太妃冠矣。始者角冠棱托以金,或以金涂银饰之,今则皆以珠玑缀之?!?/p>
据此,画中女乐师的首服应由此而来,称为团冠并以珠饰之。而宋代妇女的额发修饰在各期有不同变化,画中女乐师额发作方额状,与崇宁年间(1102-1106)流行的大髩前面作方额相似。
再说褙子(又名背子、绰子),7位女乐师均身着花纹各异但款式相同的红色长褙子。在宋代,褙子男女皆着,极为普遍。男子穿着褙子,一般不做正式服饰,中单之用居多,记载如南宋程大昌(1123-1195)《演繁露·背子·中禅》记载:“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裾加长。直垂至足焉耳。其实古之中禅也,禅之字或为单,中单之制正如今人背子。”而妇人褙子在宋代即作为常服穿用,穿着褙子的妇女从命妇到普通百姓妇女,从说媒的到教坊中的歌乐女子,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都着褙子,《宋史乐志》记载:“教坊凡四部??六曰采莲队,衣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彼未九诺鸟刈佑商拼纳像嘌荼涠矗越笾绷炫凵?,前襟自然敞开,不用衿纽系结,两条镶缘由领直下,有长有短,短的齐膝称之为旋袄,两侧不开衩,长的可与裙齐,旁侧开长衩。
笔者发现,建于北宋年间的晋祠内有一尊泥像便是头梳高发髻,身着长褙子,而南宋刘宗古所绘的《瑶台步月图》则身着旋袄。《歌乐图》中女乐师的长褙子符合宋代的服饰发展特点,从所时代佐证来看更偏向北宋。
画中老乐师头戴交脚幞头,身着褐色圆领、窄袖、开胯袍衫配束腰带,袍侧开叉,内着中单及吊敦(也称钓墪)??枧凵滥诨褂幸徊憷嗨朴诒蜗サ闹剖?,但不知具体何如称之,有可能是系与中单之上袍衫之下的布帛带。在宋代,官吏的便服一般是圆领宽袖或窄袖的袍衫并内衬中单,并无之前提到的布帛带,侍从、公差等并侧面开叉,着乌皮靴,而幞头则是男子主要的首服。幞头的形制,官员是直脚,仆从、公差等是交脚或曲脚。笔者发现老乐师的服饰与辽代张世卿墓内壁画上的人物服饰几乎一样。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得到十六州的土地之后,实行一国两制,用契丹的习俗和传统治辽人,设北相府;以汉人的礼仪、制度治汉人,在辽属汉地另设南相府,故此汉人的服饰、文化在不同的统治时期相互融合,而北宋年间,更是与辽交往甚密,这在一定程度上亦促进了汉人文化在两国之间的交融,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汉人区的辽国领土墓葬中发现了汉人的服饰特点的原因,所以老乐师的服饰符合部分宋代特征并兼有辽代的服饰特点是可以解释的。

明 仇英摹萧照《中兴瑞应图》
乐器考证符合宋制
《歌乐图》中老乐师以及9位女乐师手中持有各种乐器,分别是曲项琵琶、排萧、方响、小鼓、横笛和拍板,另外还有两个不知名的类似小型腰鼓的打击乐器。曲项琵琶盛行于北朝,在隋唐已成为主要乐器,唐中期之前琵琶是横抱用拔子演奏,唐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变为竖抱,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拔子演奏。
宋代沿袭唐制,而横抱琵琶用拔子演奏的方式到明代就基本改为竖抱琵琶手弹奏了?!陡枥滞肌分欣侠质κ殖炙南仪钆茫嫘?,琵琶上缠着一根绑带,弦上扣着的拔子,形制上是符合宋代的,但琵琶却漏画了一对非常重要的起到扩音效果的月牙孔。拍板,又名“檀板”,皆因古时多用檀木制作。宋代拍板有大拍板和小拍板之分,大为9块木板组成,多用于明间;小拍板由6块木板组成,多用于教坊?!陡枥滞肌分信陌逦?块小拍板,符合宋代教坊拍板制式。
方响据查创始于南朝梁,由16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长方形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在宋代无论是宫廷教坊还是民间勾栏瓦舍,都应用广泛,宋以后方响渐少使用。《歌乐图》中方响置于桌上,整个场景描绘与河南温县宋墓内的方响伎砖雕基本一致,但《歌乐图》中的方响架级别更高,架的两端有凤头含珠及流须,符合宋制?!陡枥滞肌分杏辛轿慌质κ殖忠患酵反笾屑湫〉睦嗨拼蚧骼制?,根据《乐书》图像及文字记载,其中“唐鼓”与此画中乐器形制类似,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河北宣化辽代墓张世卿墓壁画《出行图》1116年
《歌乐图》的卷尾画有一截带望柱的栏杆,望柱头、望柱、寻杖、盆唇、勾片等一应俱全,勾片造型简单,从制式来看是符合宋制的,如刘宗古的《瑶台步月图》。从《歌乐图》中所涉及的相关特征考鉴如下:
1. 两位舞者的首服符合宋制,在辽墓及宋金墓中都有发现同制式的出土文物,而宋代文献也记载在南宋亦有此制式。舞者服饰基本符合宋代时代特征,由于是戏曲服装,所以在款式上区别于常服是可以解释的。
2. 9位女乐师首服及服饰符合宋制,更偏北宋。
3. 老乐师服饰符合宋制,并更接近于辽代服饰特征。
4. 乐器考证曲项琵琶、方响、拍板及唐鼓,以及画面中乐器的组合符合宋制。
5. 画中栏杆勾片的制式符合宋代时代特征。
当《歌乐图》中所有的制式都基本符合宋代时代特征时,再来看看太湖石上所落的隐款“臣顾闳中进”。顾闳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国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常道后人摹古是容易的,而前人画出后人的制式是不可能的,所以太湖石上的落款显然是伪款。
比较整幅绘画的笔墨特点可以发现,宋代绘画的特征是高度写实,人物描绘丝丝入肉,建筑界画可依图造屋,然《歌乐图》的笔墨显然是达不到的,并且在绘画过程中还透露出不少遗漏及错位的地方,比如方响的底座是错位的,琵琶的月牙孔没有画等。因此,笔者有理由推断《歌乐图》是一幅描写宋代教坊演奏场景的绘画,但非宋人之笔墨,应为后人仿作或摹本,时代在明末之前。
编辑:杨岚
关键词:歌乐图 服饰 画面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