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江大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蔓延需精准发力
作者: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大伟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借助网络新媒体这一载体,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气势汹涌,席卷而来,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必须结合其网络传播特点和表现,找准症结,精准发力,清理其网络传播空间。
一、 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蔓延的表现
相比于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介,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呈现出许多新态势。
一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受众面大。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言论一经发布,其传播速度、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流动可以用瞬时传播来形容,这些错误言论一经生成,即刻就能通过微信、微博、社区论坛、网络邮件等不同网络介质传播开来,进入规模日益庞大的网民的视线。加之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特点,通过跟帖、评论、转载等方式,很容易将一些错误言论推至舆论热点,加速扩大其影响范围。
二是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和隐匿化。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发展,信息发布门槛空前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多元。由于发布者的动机、知识、素养千差万别,对错真伪信息相互交织,迷惑和混淆人们的正确认识。此外,由于互联网具有身份隐匿的特点,很多言论通过匿名形式发表,在缺乏约束的网络环境中,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也一同涌入,加剧舆情的复杂化。
三是传播内容碎片化、细节化。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更青睐于阅读短小精悍文章的特点,利用微博、微信等受众众多的社交平台,发表的历史评论信息,通常采取断章取义的方式,随意剪裁重组,形成碎片化的信息,割裂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为了博人眼球,他们专门选取一些能够满足人们猎奇心理、颠覆已有认知的内容,打着“重评”“揭秘”“翻案”“还原真实”等标题字眼,抽取历史的细枝末节,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翔实的描述,刻意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企图用细节的真实颠覆对历史整体性和认知性正确的历史观。
四是传播方式多样化、娱乐化。为了达到增加点击率、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发布者往往采用娱乐化的手段博人眼球。他们肆意恶搞、戏谑、调侃领袖人物和革命英雄,为了换取所谓的笑点和点击率,不惜亵渎历史和英烈。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除文字材料外,图片、视频等更为直观的素材也成为传播的常用手段。例如,用雷锋一张戴手表的照片大做文章,以颠覆其省吃俭用帮助他人的形象;“红色经典”视频被制作成搞笑的段子大为流传。以如此娱乐的心态消遣历史英雄,意欲摧毁人们的精神家园,用心着实险恶。
二、 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蔓延的原因
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在网络空间呈现出不断蔓延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其一,各种利益的驱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带有很强政治目的的错误思潮,其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就是借否定历史来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一些抱有特殊政治目的且有影响力的微博大V、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散布混淆是非的言论,获取政治利益。除政治目的外,商业利益也是助推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在当今这样一个商品化、市场化的时代,网络媒体为了其生存发展,需要获取更多的点击率和转发量。这样,那些符合人们猎奇心理并且颠覆已有正确观念的信息内容正好契合了他们的选材标准,再通过娱乐化手段的包装,打造成热点的舆论信息,从而赚取经济利益。
其二,网络舆论推手的推波助澜。在某一言论抛出后,要想成为热点话题,就要迅速形成意见分歧和争议,甚至通过人为方式制造对立,使其成为热议话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特点,只有互动性强、讨论度高,才能成功吸引更多网民注意。为了让发表的言论有更大的影响力,网络推手会采用群体战术,一方面获取粉丝众多的网络意见领袖的支持,一方面雇佣大量水军互动发声,从而引导舆论走势。为此现在甚至还有专门的“发帖机”软件等高科技手段,短时间内发送上万条语气不同、内容不同但表达意思相近的言论,形成大量一边倒的言论,引发关注。
其三,网络空间网民非理性情绪表达,推动其形成有害的舆论。在网络虚拟空间,集体心理和群体精神得到强化,看似松散、没有组织的网民个体,因某一共同话题和利益诉求集合起来,一旦形成某种主流意见,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个人就会受到群体的裹胁,加剧舆论的形成。在缺乏约束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发泄自己的各种情绪,非理性的判断乃至各种谣言具备了生长的土壤,这些错误言论通过相互感染影响大众,在众多的附和和追捧下,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形成影响更大的舆论场。
其四,网络空间各种思潮聚集、“联姻”,助推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外,其他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多种社会思潮也同样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大量涌入人们的视野,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些思潮的共同特点都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尺来衡量中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其目的都是通过论证西方发展模式的正确性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结构。各种思潮互相支撑,直接或间接地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舆论基础。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历史 虚无主义 网络 言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