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点聚焦点
胡伟:从“大国”到“强国”的飞跃,关键在于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是制度的现代化
有种观点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实际上,这样的认识高度还不够?!八母鱿执彼档降拙褪且桓鱿执魑锊忝娴南执6平抑卫硖逑岛椭卫砟芰ο执?本质上是制度的现代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大飞跃。
要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需要一个历史的透视。中国的现代化,最早可追溯至鸦片战争时期。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英军只用4000人(最多时增至17000人),从南到北,一路炮火。清军有88万人马,一线御敌的也有十多万,却众不敌寡、节节败退,最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以割地赔款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认识到中国武器技术的落后。林则徐在两广总督任上时,一反统治集团闭关自守、闭目塞听的陋习,积极搜集情报,编辑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等书,开风气之先。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编成了《海国图志》50卷,后增至100卷,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把“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加以贯彻的是洋务派。洋务运动最开始致力于兴建军用工业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采矿、冶炼等工业。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他们希望通过军事技术的革新来挽救清王朝的命运。从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洋务派设立的军用工业共21个。后来,洋务派又陆续创办资本主义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到1894年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时,洋务派还训练新式陆军、建立新式海军。1875年,清廷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
然而,“远东第一水师”在甲午战争的惨败,客观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自此,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认为中国的落后不仅在器物更在于制度。于是,康有为、梁启超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又推动了孙中山领导的共和革命,直到辛亥革命把清王朝推翻。但这之后,革命的先行者并没有看到梦寐以求的民主共和确立,反倒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和更加严重的腐败。人们开始觉悟到,中国今后关键的问题是要改造“国民性”,开民智新民德。否则,就像鲁迅所说的,无论是民主共和,还是其他甚么甚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这样一来,便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仁人志士,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进行了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但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器物—制度—文化”的逐步摸索过程。对于近代中国的这一发展逻辑,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曾概括为中国学习西方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自鸦片战争后到中日甲午战争)“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时期(自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时期(自五四运动以后)“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以解决中国的价值重建和精神动力问题。之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们党果断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否则经济发展会受到制约。同样,只有物质文明建设是不行的,还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等等。
从大国迈向强国,关键是从器物现代化向制度现代化提升
未来30多年,我们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去走一个“器物—制度—文化”的循环。这可以说是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得出的一个重要认识。
事实上,我们党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内含着一个“器物—制度—文化”的新的现代化逻辑。
需要看到的是,在“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逻辑框架中,制度现代化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沟通着器物和文化。
现在我们非常重视“文化强国”,实际上特定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一定的制度构架中才能起作用,否则就只能成为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说教。所谓“两面人”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具体反映。虽然我们不能否认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但具有感召力的精神价值和文化需要具有感召力的制度来规约和呈现。
与文化的飘忽不定相比,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也更容易加以建设和操作,可以成为现代化软实力提升的抓手和突破口。
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后,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其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现代化战略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提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是新时代具有新意的内涵之一。
但坦率地讲,目前国内外的舆论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似乎重视得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在新时代,实现中国从“大国”到“强国”的跳跃,核心的要素或者说问题不是GDP再增加多少、人均收入再提高多少、经济增长率再保持多少、科技和军事实力再增强多少。更为重要的衡量因素是如何解决好治国理政的问题,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成为其中的关键。
它的目的,是跳出中国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治乱兴衰周期律,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再好的发展也可能被葬送,再伟大的事业也可能毁于一旦。
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纲领性的作用。这一现代化,涉及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军队治理、政党治理以及全球治理各个方面,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文明”基本框架,也支撑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伟大”总体格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是“强起来”的重点、难点、焦点所在。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任重而道远。正如现代化的特征不仅表现为综合性而且表现为革命性那样,现代化意味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发生巨大变革。这场变革的规模和深度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往往会引起现代与传统、变革与保守的激烈冲突。但是,现代化不可抗拒,趋势无法逆转。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大国”向“强国”的提升,根本是从器物现代化向制度现代化的提升,关键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中,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各项具体制度。实现制度现代化,将是撬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杠杆。
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说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是器物现代化的30多年,那未来30年应当是制度现代化的30年。这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指向。由此,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分别解决的是建国、富国和治国的问题,这是三个时代的主题和特征。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现代化 治理 强国 制度 提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