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杜学文:呼唤表现恢宏变革现实的文艺作品
作者:杜学文,系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
编者按:十九大报告就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部署。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本版今日刊发一组专家学习体会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语境下,文艺工作者如何深入认识文艺创作的基本问题、如何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创造符合新时代特征和要求的精品力作。
《情满四合院》剧照
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是中国从积贫积弱向伟大复兴阔步迈进的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面对这样一个恢宏的时代,文学艺术不能回避。尽管有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够创作出超越时代、具有永恒意义的作品,但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人无论如何难以脱离自己生活的土地而飞翔。创作也同样如此,企图漠视、回避、拒绝现实都是不可能的。不论你的题材如何选择、手法如何变换,现实与你如影随形。我们只是在表现的程度、角度上做文章,而现实并没有远离。那些成功地超越了现实的作品,并不是因为回避了现实,恰恰是因为深刻地表现了现实。当然,这种表现并不是机械的、简单的、表面的,而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揭示出更为深刻、广阔的世界。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都是这个时代现实精神及其发展必然性的表现。它们或者呼唤新的社会理想出现,或者表现特定现实中人们的生活与努力,或者揭示出这一时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追求。即使是那些以古喻今、想象未来的作品,也无不打上特定现实的烙印,难以脱离现实生活的母胎。因为这些作品的现实精神,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价值的引领,体现了文艺的高贵与尊严、魅力与品格。当我们回望某个时代,往往要从那些具有现实精神的作品中寻找思想资源、前行路径,使我们能够把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联通,并给予正在奋斗的人们以智慧与力量。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体现出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创作理念的开放性、制作技术的精湛性、艺术样式的丰富性,以及作品数量与参与者的普泛性。这一切生动地证明了中国当代文艺的繁荣。但还是缺少深刻表现这一时代所发生的巨大变革的优秀之作,还是缺少高山仰止的高峰。我们的文艺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仍然薄弱。新时代呼唤有更多深刻表现恢宏变革现实的优秀作品。
深刻表现新时代的现实生活,必须对中国的现实有正确的认知。今天的中国,尽管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承受着更为复杂艰巨的考验,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中国正在并且还将要发生更加积极重大的变化,不仅将改变自身落后的面貌,也将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提供经验与方案。文艺工作者要对这一历史必然有清醒的认知,要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来观照现实。
有一种观点认为,表现现实,就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以批判的眼光来揭露现实中的负面现象。一般而言,这似乎是正确的。因为如果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就无法加以克服和校正,也就不会取得进步。但是,对这样的观点也需要进一步分析。一种立场是为批判而批判,为揭露而揭露,看不到生活中的积极面,看不到战胜这些困难、挑战的强大力量。这样的作品不仅与现实不符,也将陷入片面、浅薄,进而消损其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另一种立场是,在直面问题的同时,努力表现生活中蕴藏的光明与希望,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爱、正义、理想,并给人以未来与希望。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真正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作品总是要给人以前行的力量。还有的人认为,创作最关键的是要写出超越时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状态。至于是不是表现了现实生活,并不重要。这种观点当然是有问题的。我们提倡艺术表达的百花齐放,也倡导表现各种各样的题材。但是,不论什么样的题材与手法,都难以脱离作家艺术家生活的现实。即使是那些历史题材、魔幻题材也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反映。它们并不一定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但依然彰显出能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精神与智慧,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怀。在这个基础上,那些能够超越具体时空人事的局限,进而获得普遍性意义的表达当然是很好的。但是,这种表达并不是空穴来风、空中楼阁,仍然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脱离了这样的基础,是难以成立的。还有的作品在表面看来关注了当下的生活,但忽视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掘和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揭示,反而热衷于用肤浅的“现实”、常规的“套路”来迎合市场、印证观念,当然也是浅薄的。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的深刻表现,需要的是以文艺的方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生动地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
以上种种现象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急遽变化的疏离、隔膜与迷茫。当代中国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随着潜藏在社会深处创造力的唤醒与激发,一个个人间奇迹被创造出来。社会结构、人伦关系、经济活动、政治形态、文化样式出现了许多的新现象。过去没有的,似乎在突然之间就出现了;原来处于弱势的,好像在瞬间就上升为强势;刚刚还是星星之火,转身已成燎原之势。这种变化可谓数千年之未有。对其认知、把握确实是一种挑战。这事实上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我们不可能对现实生活再抱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态度了。更多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被自己拥有的常识、习惯左右。现实生活的快速变化要求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多的心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感受——不仅仅是某种表面的,更应该是穿透表象进入本质的;不仅仅是局部的,更应该是透过局部通达全局的;不仅仅是熟悉的,更应该是通过熟悉的东西折射出那些新出现的、可能是引领潮流的——任何自以为是、故步自封的行为都将被时代抛弃。只有真正进入这变动不止、创新不止的生活当中,感受现实所焕发出的巨大创造力、可能性与丰富性,并把握其历史的必然规律,才能深刻地表现出新时代的新气象。
文学与艺术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真实与生动。虽然要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但是,那些能够成为一个时代文化标志的高峰之作,总是要给人以精神的激励,要为这个时代提供思想资源、价值引领、智慧启迪。好的作品应该是通过艺术的表达来启示人们进行价值的选择,得到情感的陶冶,并预示出历史发展进步的某种规律与必然性。现实生活丰富多彩、高下杂陈。我们感受到什么样的生活,并进行怎样的表达,决定了创作者的格局,也决定了作品的品格。这涉及创作者能否承担时代使命的问题。虽然并不否定那些小题材、小情调、小格局的作品,也是文艺百花园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存在,才能够有万紫千红的绚丽光彩。但是,更期待那些能够对时代的发展进步提供力量与启迪,具有宏阔气魄、博大品格,能够表现一个时代精神追求与历史必然性的史诗性作品出现。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变革 现实 文艺作品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