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点聚焦点
李裴: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力量
作者:李裴(贵州省社科联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黏合剂”,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责任,彰显文化力量。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巨手,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转化为强大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历史、实践和民族之中,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精神力量。其一,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延续、传承,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永不枯竭,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量。比如,中华文化阐述的“天人合一”思想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知行合一”于当今苦干实干亦有鲜明导向。其二,具有强大的实践创造力。文化提供创造的土壤和环境,提供创造的勇气和精神,提供创造的力量和源泉,没有文化发展和继承就没有创造,创造是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中孕育的,是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实现的。人们所熟知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欧洲文艺复兴,现代科学技术,无不源于文化与实践的结合。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发生革命性变革,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创造性结合起来,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些科学理论蕴含着巨大的真理力量,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指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三,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没有蕴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精神,民族团结就缺少力量。正是由于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最广泛地维系了全国各民族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认同和团结,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才打不散、压不垮,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结成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
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量。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民族的独立和振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幸福和安康,都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支撑。中华文化的力量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是现实的又是潜在的。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中华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贵在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敝挥屑岫ㄎ幕孕?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其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的力量。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当代国家力量的衡量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军事力量,文化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推动综合实力增强的重要力量。文化不仅是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也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巨大“市场”。增强文化自信,可以产生乘数效应,成倍地扩充和放大硬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其二,文化自信是更深沉的力量。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其三,文化自信是更持久的力量。漫漫人类文明史,数个文明古国相继衰落,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自强不息,靠的是独具特色且不断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世界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一面面红旗在疾风暴雨中褪色,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靠的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守。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之河,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遇到怎样的灭顶之灾,走过怎样的曲折道路,中华民族始终不屈不挠、浴血拼搏、奋力抗争,最终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这个文化,让中华文化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让文化自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的力量助力民族复兴
文化既是沧桑的历史,也是繁荣的现在,更是璀璨的未来。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建设也要提升至更高层面,肩负更多责任使命。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我们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文化的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一,以文化的力量强国兴省。文化能感国运之变化,复兴必伴文化繁荣。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大力推动贵州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山地文化、传统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其二,以文化的力量惠民富民。顺应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更高要求,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突出文化述民,让文化充分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突出文化育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突出文化富民,通过文化产业“开财源”。突出文化便民,让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更多地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成为群众的“家常饭”。其三,以文化的力量提神鼓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精神的复兴。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不断丰富文化创作,丰润文化滋养,丰盈精神家园,构筑起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文化,传承着历史,牵系着未来。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 力量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