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梁永安:年轻人要敢做“不怕失败的堂吉诃德”
未来30年,将是人的现代化的30年
人物工作室:您一直从事比较文化研究,这对您看待中国和世界有什么启发?
梁永安:我以前深受王元化、施蛰存那一代学者影响,他们觉得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原原本本地把西方原典翻译过来,强调多吸收外来的东西、减少摸索的过程。这固然很重要,但长期以来,一些中国学者有些走偏了,过于重视欧美、尤其是美国。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容易形成“单向思维”。
我们关于“现代”的概念,就囿于美国。为什么中国的那么多城市都一个样?这绝不只是规划部门的事,也是因为中国人心中所能想象的“城市”,只是伦敦纽约那样的,想象不出充满生态文明的那种城市。我对中国的现代化抱有信心,关键是如何对待将来的30年?未来30年,我们还有3亿农民工要进城。此前2、8亿农民工进城,都是在城市工地上搬砖头、拌沙子,做体力劳动,从经济学角度看,是被“资源化”了——进城的只是劳动力,乡土文化、家族文化、传统文化没有融进城市,某种意义上是被切掉了。文化是有脉络的,柬埔寨修一条20公里的路,都想着要考虑雨蛙迁徙的路线,否则宁愿不要效率和高楼大厦,他们重视的是“生命的整体感”。一个文明体系,就像一片山水树林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城市化不能把周边的文化生态链切断。
人物工作室: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非常关注,在您看来,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哪个方面是关键点?
梁永安: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的“现代性”发育为什么会这么难?这是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如,我们不接受荒诞。现在的世界不是农业社会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经验主义总结,有时候出发点和落点完全不一样。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变革的时代,不是形式逻辑所能左右的,否则就会陷入巨大的痛苦。世界的逻辑已经充满了悖论,不像一个农民挖地,只要不偷懒就能收获。现在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时代。中国人要能够接受荒诞。一旦我们能接受荒诞,在这个世界上就真正自由了。
还有,中国人在感受方式上不太接受悲剧。中国社会一直都称赞成功者,缺乏悲剧意识,不敢接受一个失败的人。如尼采所言,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其实,悲剧的意义可能更深刻,可以证明生命的复杂和生存意志。如果我们能够接受悲剧,再看历史、看时代,我们的眼光就完全不同了。
2000年,诺贝尔文学院曾经邀请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位作家,推选“1000年”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结果《堂?吉诃德》以绝对优势荣登榜首,让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直至卡夫卡等文学大师的鸿篇巨制黯然失色。这个结果乍听让人惊诧,仔细想来,很有道理。那个瘦骨嶙峋的游侠骑士,以十分荒诞甚至悲剧的行为,挑战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第一大难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个老人,已经没有多少力量的老人,一辈子读骑士书,面对世界还敢飞蛾扑火地冲上去。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一辈子向往一个东西,但一辈子都不敢付诸行动?我们的时代太需要勇敢的探索者和挑战者。美国3亿人口中大学生超过半数 ,中国有13亿7千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仅12%,基本上还是初中生为主体的国家。但我们的青年有近5亿,一千个年轻人中有一个敢于挑战的堂?吉诃德,就不得了。头雁出来后就会形成阵势,就会有人跟随。
面对现代化,中国还需要向前进发30年,这将是“人的建设”的30年,需要特别广的实验性。希望中国的青年一代不要过于现实和世俗,要敢于探索、不怕失败。
“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
人物工作室:您是不一个不满足于书斋的人,经常在国内外游走,有的人觉得您“喜欢玩儿”。在您看来,在当代,“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有什么新变化吗?
梁永安:我有一个理念: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文明变迁的时代。一个人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就要多去深入历史现场,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重要。过去的人把四书五经读好,再辅以行万里路,像顾炎武那样,就能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思想体系。今天这个时代完全不同,一方面有全球化的背景,另一方面还有我们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全面改变。
一个人一定要有时代感,要关注当下处在什么历史阶段,社会处于什么精神状态,所做的事情应该跟这个时代有所呼应。如果想做一个文化健全的人,你就要与社会生活有尽可能多的连接,多到文化变化的现场去,才能看到这个时代的细节。所以我很重视文化人要“走出去”,国内国外都要去。生活的土地是一本更大的书,要倾尽全力去读。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要把积累的一切生产化,把它写出来,通过图文甚至视频表达出来。
因为有这份心愿,这些年,我不大去名山大川,总是到文化变迁比较大的地方去摄影和写作,新疆、云南跑了很多次。在日本的三年教学工作中,我跑了很多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历史现场,想理一理日本近代以来的变化过程。今年夏天,我又到当年知青时代去过的村寨,走访了十多个村落,与傣族、傈僳族、回族、汉族、德昂族乡民聊天拉家常,说实话,有种很吃惊的感觉,这里生活水平的提高超乎想象。因此,我打算做一个项目,“多民族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从三代人的不同生活看我们四十年来的变迁,从老百姓的生存细微中看时代巨变。
这些年游历中,我形成了一个观点:中国四十年以来的变化不能仅仅用“文化变革”来概括,而是一次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文明变迁”。文明变迁包含着多种文化内质,而不是用一种“先进文化”去同化其它文化。这是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的特点,而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当下精神意识中最大的盲区。
人物工作室的话:
访谈之后,忽觉梁教授身上,有三点或是他的魅力之源——赤子之心、博学之士以及“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赤子之心——他仿佛就是一个用最为真挚的眼神打量世界的孩子。在很多文章与演讲中,他都提倡“用自身的热度让世界更加丰富”、“用一颗真诚的心爱这个世界?!焙芏嘌褪窍不端⒆影愕拇拷唷⒏删?。一个作家,常常游走在最冷漠的旁观和最热情的参与之间,在过程中,依旧保持着赤子之心,十分可贵。
博学之士——那些站在听完他几个小时课程的学生,原以为站着听课很苦,但是,“他一开口,竟仿佛时间从此不再存在,宇宙就是一个讲台,每个人的思维都凝聚于一点”。在两个小时采访中,我也领略到他的博学。我个人对于东罗马帝国较感兴趣,教授得知,立即侃侃而谈,他对东罗马的了解十分深入,谈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对文艺复兴的重大影响,以及由此引申到伊斯兰文化对中西方交流的影响,都很有见地。难怪有学生说,“每听一次梁老师讲座,就更加觉得完全无法摸到这个人的深度和广度”。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是复旦大学的民间校训。何为“无用”?庄子点破了这层意思: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无为之为,是为大为。梁教授向我们演绎了什么是“自由而无用”,思想自由,淡泊名利,敢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小王子》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漂亮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如此有着“有趣的灵魂”的梁教授,自然让学生欲罢不能。(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物工作室 宫梓铭,本文编辑:杨雪梅 周飞亚)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梁永安 爱情 文学 复旦大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