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遵循司法内在逻辑的改革无往不胜
正在央视热播的大型专题政论片法治中国已播到了《司法公正》篇。在司法公正的大框架下,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就是司法改革。
不可否认,我们的司法曾经走过一段弯路,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以及时不时冒出的“奇葩案”损害了司法公信力,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评价。曾经的全国两会上,“两高”报告的通过率不免让人感到尴尬。但是就在这几年,司法机关的形象有了根本性的好转。人民群众抱怨司法不公的少了,为司法机关点赞的多了,全国两会上“两高”报告的通过率直线上升,一个公正廉明,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司法形象,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已然树立起来。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归功于我们今天要说的司法改革。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为新一轮的司法改革吹响了号角,同时更是把司法改革成功与否的判断权交给了人民,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感受将是决定改革成败最重的砝码。
人民群众对公正的感受,来自于司法内在的逻辑,所以改革必须遵循司法规律,让司法的内在逻辑决定改革的方向。什么是司法的内在逻辑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法院是司法活动的中心,法官对案件要承担责任。以往一些案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与这两方面没理顺有直接的关系。
司法的三大权力,侦查、起诉、审判,如果不能以审判为中心,强化审判在案件中的决定作用,审判权就可能被侦查权和起诉权裹挟甚至是绑架,以致形成冤假错案。而同样的,法官作为案件的审理者,如果不对案件承担责任,也很难避免“奇葩案”的产生。彭宇案无疑是法院脸上的一道伤口,当地法院,甚至连最高法都不得不多次出面澄清此案的真相。造成此案的原因很复杂,但归根结底与司法责任制不落实有关,审案者不判案,判案者不审案,成了司法者随时可能掉下去的一个“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改革的导向。在问题的引领下,新一轮司法改革的两大重点也就顺理成章,一个是以审判为中心,一个是司法责任制。为了推进司法责任制,员额制改革势在必行。
员额制改革就是要把司法队伍中的优秀人才选入员额,推动法官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实现入额就要办案、办案就要负责的总体目标。我们这些局外人可能很难体会得到,对诸多的法官、检察官来讲,员额制改革才是一次真正触及灵魂的改革。无论你是有30多年办案经验的老法官,还是刚刚毕业的职场新人,都必须要过考验职业能力和水平的这一关。法治中国专题片中有两位法官对员额制改革现身说法,一位是老同志,一位是90后,她们有迥然不同的年龄、地理坐标以及经历、阅历,但她们都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批员额法官,她们的故事与中国的司法改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同样是“步步惊心”。多年来,大家已经适应了公安机关做饭、检察机关端饭、审判机关吃饭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突然有一天这一切全都变了,证据要符合庭审标准,非法证据必须排除,办案民警要出庭作证,这些无疑加大了办案的难度。不适应、不协调是肯定的,侦查机关固然有怨言,审判机关也难免有压力。但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从来不会轻轻松松,更不可能是皆大欢喜、你侬我侬,只有迎难而上,突破最狭窄的关口,才能走进更广阔的天地。
法治中国专题片中涉及到了曾某的案子,庭审没有认定曾某抢劫罪名成立,对他的一生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在整个的改革进程中,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很多被舆论广泛关注的大案要案正是在证据的较量中,实现了人民心目中真正的公平正义。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历经了改革的洪流,广大司法人员无数次在心中品味这句话的分量,每品味一次都会加重一分。实践在检验着改革的成败,人民的意愿决定了改革的方向,而遵循司法内在逻辑的改革必将无往不胜。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司法 改革 逻辑


红红火火中国年
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
火车站里的交响音乐会
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光谱01/02星
多彩迎新春
埃及展出从英国追回失窃浮雕文物
世行行长金墉将提前卸任
脱欧与时间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