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王长江:对传统文化多一些敬畏之心
在经济、生态领域,“破坏性建设”是一个很准确、很有哲理、很有解释力的概念。表达的意思,不像当初刚刚提出之时那么费解,如今人们都能领会。大体说来就是,我们富起来了,手里有了钱,可以做许多过去做不了、做不起的事情了。然而,有能力做的事情未必都是好事。有些事,做了还不如不做,做得不好,后果会很严重,因为不合规律,事与愿违———主观上想建设,结果是破坏;看上去是建设,实质上是摧残;心里想的是要锦上添花,实际上却画蛇添足……比如一座历经千百年沧桑、曲径通幽的古镇,非要把它毁掉,变成整齐划一的大街、高楼;一片独特的自然景观,不是去想着如何呵护,而是动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非要用钢铁、水泥把它塑造成自己想象的样子;一汪有土有泥有草有花的大湖,鱼儿乐在其中,鸟儿沐浴嬉戏,非要挖去泥土、拔去杂草、防漏铺底;等等。
这些年,由于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强化生态建设,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破坏性建设少了许多,这是令人欣慰的。然而,我们也看到,在现实中,类似的事情总是难以禁绝。这是因为,过去我们有太长的时间沿着这样的思路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逐渐沉淀成了一套思维方式。而一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总是会通过各种途径顽强地表现出来,反映在我们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上。
由此我联想到一个问题: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有没有“破坏性建设”的问题?在我看来,不但有,而且因为它不像经济现象和生态现象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很直观、很容易判断,而是藏于人们行为之中的“软实力”,更有隐蔽性,反而更需高度关注。例如,因为要建设新社会,就把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否定,这是不是“破坏性建设”?因为要用政绩和成就鼓舞斗志,就可以做假账、任意修改统计数字,导致我们的诚信体系不得不从很低的起点开始,这是不是“破坏性建设”带来的后果?我想,这些是完全可以包含到“破坏性建设”概念之中的。
思维方式上的片面性和唯意志论,是导致“破坏性建设”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只看到事物的一方面,而看不到它的另一面;只重视一个结果,而忽视可能出现的其他结果;只顾眼前要达到的目标,而不能认清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缺乏系统思维,缺乏全局意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有的是旧的问题解决了,却带出了新的问题;有的是旧的问题没解决,还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背离常识的问题。这是可作单独思考的另一话题。
应当承认,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相比过去还是有长足进步的。但是,也不得不说,在一些方面,和过去相比,我们并无质的改观。个别方面,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例如,以为打着爱国反日的旗号,就有权放火烧别人的私家车,就有权在网络上使用语言暴力;以为自己是“正能量”,就有资格用最肮脏、最粗俗、最不堪入耳的谩骂攻击别人……我们还可以举出一大堆这样的“以为”,说明“破坏性建设”留给我们的遗产仍然沉重,其消极影响远未消除。我们今天见诸报端的拒绝赡养老人的种种恶行,固然和普遍存在的金钱迷信有关,然而,难道就和我们过去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没有一点关系么?
所以,如何反思并进而防止思想道德领域的“破坏性建设”,仍然是一个很现实、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在青藏高原待过6年。去过那里的人都知道,青藏高原的生态极其脆弱。连绵无际的高原草地,有时只是一层薄薄的植被覆盖着。别看这层薄薄的植被,也是那些小草们长期顽强生存才得以形成。一铁铲下去,很可能动摇的是几千年、上万年甚至更长年代中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
因此,我希望,对文化领域可能出来的“破坏性建设”,要多一点防范之心,对传统文化多一些敬畏之心。文化是好不容易才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的,一旦被毁坏,再想恢复,代价可就太大了,大到我们已经承受不起。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敬畏 思想道德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