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清玩”与文人生活美学
“清玩”,又称“清供”或“清赏”,是指那些不切日用、非饮食起居所必需的美好之物。因其不切日用、非饮食起居所必需,故常被视为“长物”,亦即“多余之物”;又因其多余而美好,也就是超越食色之欲且富于审美品质,所以就被冠以“清”的名号。
“清玩”的历史颇为久远,名目亦浩繁多端。自六朝以降,它就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消闲娱情的重要对象;其包罗的范围,也从文房器具、书画、古董、金石渐次拓展到奇石、异香、林壑、酒茗、卉木、禽鱼,乃至窑器、漆器、竹器、锡器等。到明清时期,“清玩”更是别开生面,不仅凸显为文人生活中赖以消遣自适、构建艺术化生活情境的主要资源,而且成了借以确证身份、标榜风雅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正如时人所谓,当日雅俗之分,就在于“清玩”之有无(吴其贞《书画记》)。因此,即便资用不丰的贫士,也“必焚香,必啜茗,必置玩好”(孙枝蔚《埘斋记》)。就此而言,明清文人间蔚然成风的流连“清玩”、醉心“清赏”的生活时尚,为我们体察其生活美学的观念、智慧和方法提供了绝佳门径。

声色之外:感官的开发与完善
闲赏“清玩”,是人与物的互动。陈眉公在《小窗幽记》说:“清闲之人,不可惰其四肢,又须以闲人做闲事。”他所说的“闲事”,就是把自己浸润在清雅幽远的“清玩”之中,使感官与身体获得充分的快适和愉悦,如“临古人帖,温昔年书,拂几微尘,洗砚宿墨,灌园中花,扫林中叶”等,然后“觉体稍倦,放身匡床上,暂息半晌”。
据此可知,“清玩”之“玩”,并非与对象隔绝的静观式审美,而是感官乃至身体全面介入,从声、色、嗅、味、触等感官知觉到肢体律动,充分发现、体验和占有对象之美。公安才子袁宏道说自己毕生追求的“真乐”有五,首屈一指便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谭”(《与龚惟长先生》)。这看起来颇有纵情声色的嫌疑,然而他所言的“极”,并不在于持续强化和满足食色之欲,而是积极开发自身感官知觉能力,拓展生活经验的广度和深度,进而超越声色,与“物外之趣”相逢(《叙陈正甫〈会心集〉》)。这种“物外之趣”,就是万物及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可能性。它如同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的美人之媚态、火之焰、灯之光、珠贝金玉之色,“是物而非物,无形似有形”,难以理性和文字晓谕,却可以感性的方式抵达。
而“清玩”之“清”,亦即对象所引起的美感,也不止于其本身质料、色彩、形式层面所引发的快感,而是立足于此,在人与物的互动中,唤醒更具创造力、想象力的积极审美体验,为人超越声色,拥抱声色之外无限的丰富性和可能性架设了津梁。如宣德铜炉,“薰燎既久,敷色渐磨,铜质显露,如良金在冶,晶光发越,宝焰陆离,莫可云喻”(项元汴《宣炉博论》);如宜兴紫砂壶,“入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閧然之光,入手可鉴”(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又如端溪砚,长期蓄养,扣之则“其声清越”,观之则“紫气闪闪,如画家著胭脂之色”(程瑶田《纪砚》)……可以说,鉴赏“清玩”是生成性、创造性的审美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感官获得了充分的开发,并走向完善。
编辑:杨岚
关键词:清玩”与文人生活美学 文人生活美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