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复兴号:牵引时代阔步前行
刚刚,中国标准动车组惊艳亮相,被命名为“复兴号”,并将于明天在京沪高铁首发!
虽然中国高铁的新闻已经连篇累牍,但这条短短的消息,还是让人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因为没有哪个名字,能像这三个字这样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曾经的辉煌历史,是中华儿女的民族骄傲。如今的复兴之梦,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这一次,当我们离“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时,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的命名及上线运行,无疑又给拼搏奋斗的国人注入了新的动力。
民族复兴之路,不是一条坦途,有荆棘,有坎坷,有高山大河,有激流险滩,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我们砥砺前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列火车如此,一个民族亦然。方向确定了,动力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我们始终沿着正确的发展轨道,矢志不渝地坚持创新,持续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添能加力,才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顾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发展史,也是与时代进步同频,与民族发展共振,在复兴之路上担当着“火车头”的角色。
时光回溯到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光”号新干线从东京到京都。在列车上,工作人员问他乘坐新干线有什么想法。小平同志回答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p>
感叹声言犹在耳,时光已经跑过了30多年。30多年来,我们奋起直追,一刻也不曾停歇。从普通铁路,到提速线路,再到高速铁路;从建国初期的“万国机车”,到后来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现在的铁路大步“走出去”;从蒸汽机车,到内燃电力机车,再到如今的标准动车组,一次次科技的进步,一次次速度的飞跃,既见证着国家发展,也牵引着时代前行。
数据是中国高铁发展的最好记录者。媒体列出了一组数据,惊艳世人,刷屏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不足1万公里增至突破2.2万公里,占全球总里程的60%,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目前,国内“四纵四横”骨干网基本贯通,而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高铁里程将达3万公里,届时中国将建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现代高速铁路网。
如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国家名片”。上到国家高层,下到布衣百姓,远到异国他乡,近到生活日常,谈论起中国高铁,大家都是大写加粗的“赞”。国家领导当“推销员”,异域总统“开高铁”,被外国人评为“新四大发明”之一,许多国家纷纷洽谈引进中国高铁……这些看似“天方夜谭”的故事,正在中国高铁身上激情上演。
从小平同志对国外高铁的羡慕感叹,到如今外国对中国高铁的艳羡推崇,我们只用了30多年时间,就创造了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高铁速度”。
当下中国,没有哪个目标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具诱惑力和想象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孜孜追求。然而,“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到古代曾经的辉煌,而是要“恢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这些年,航母下水,“神舟”上天,蛟龙入海,高铁追风,大飞机投产,可燃冰开采,互联网+……一个一个发展成就,让国人产生越来越接近梦想的真切感。
从更宏观的层面而言,由于有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做基础,有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做支撑,中国才“最接近世界中心”,进而参与国际标准、世界规则的制订。这一次,“复兴号”所展示的中国标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也是从一个侧面交出的“民族复兴”答卷。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铁路已经走过沧桑百年。循着历史车轮的痕迹,翻开铁路发展的史册,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一种领跑世界、牵引时代的巨大力量。
置身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都是中国这列高铁列车上的一员。此时此刻,广播里传来了清晰的报站声——中国高铁下一站:复兴站!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中国 高铁 时代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