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张跃刚:中国道德转型 向哪转?
由熟人道德转型为陌生人道德
道德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根据道德所调整的人际关系体系的不同,可以把道德区分为熟人道德和陌生人道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主流是儒家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可以概括为“三纲五?!?也就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五伦关系;其中主要是家庭内熟人关系,君臣也被当做类“父子”的熟人关系来处理,五伦道德都是熟人道德。在五伦关系中没有陌生人的维度,所以中国的传统道德主要是熟人道德。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中国的传统道德之所以是熟人道德,其物质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当今社会,陌生人比熟人更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决定着我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质量;陌生人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熟人?!叭绾味源吧恕?、“如何处理与陌生人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超过了熟人问题。传统的熟人道德无法很好地解决陌生人关系问题。要解决陌生人问题,就需要对熟人道德规范进行改造和创新,实现道德规范的转型,把陌生人维度纳入伦理规范。
由他律道德转型为自律道德
道德与法律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道德规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由政治的、行政的机构所制定,也不靠强力的、威胁的手段去维护,而是由人们约定俗成,并且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来维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由政治的、行政的机关来强制执行。在熟人社会里,一个不讲道德的人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熟人圈子的人轻易不会违背道德。在熟人社会里,道德的舆论机制能够非常高效地运转和发挥作用,这种机制对个人来说主要是一种外在机制,是一种他律机制,因而熟人道德也可以称为舆论型道德或他律道德。
然而,熟人社会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道德机制到了陌生人社会却丧失了用武之地。陌生人社会里的每个人对其他人来说几乎都是陌生人,人们互不知悉,不了解对方的基本信息和信用状况,不了解对方的来龙去脉,从而缺乏足够的信息作出道德鉴定,从而不能对之进行舆论谴责,所以舆论道德发挥不出它在熟人社会里的那种效力,道德他律机制失灵。道德他律机制失灵的情况下,规范人的行为固然可以诉诸法律,但法律实施成本太高,更重要的是法律只能关涉人的行为无法关涉内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只有道德才能矫正行为同时又能矫正心理,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伦理道德在任何社会里都不可弃之不用。
既然陌生人之间道德他律机制失灵,那么就只能诉诸道德的自律机制,使道德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型。
由权威道德转型为自主道德
“无人监督,我也守法如?!?这已经是初步的自律了,但还不是真正的自律,因为人们所守之法不是出于自由自愿的选择,而是出于权威的设定,只是人们习惯了而已,这仍然是权威道德。权威道德不是真正自由的道德,因为这种道德的具体内容是由他者设定,遵守者仍然没有真正的自由。
与权威道德相对的是自立道德。自立道德就是自我不受任何异己力量的宰制独立不倚地确立行为的准则并恪守之。自立道德确立过程中所受的宰制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外部宰制力量,即上面所讲的权威道德,另一种宰制力量来自主体内部,它就是个人的偏好,人在偏好动机宰制下确立的道德即偏好道德。偏好是爱好、欲望等一切非理性冲动的总和,在偏好状态下,人们随心所欲,似乎也是自由自在的;其实不然,随心所欲的人不过是像其他动物一样,受本能支配,是自身欲望的奴隶,如吸烟上瘾的人不过是香烟的奴隶,吸毒上瘾的人不过是毒品的奴隶,他们毫无自由可言。自立道德就是既要摆脱外部权威的统治,也要超越内部偏好的宰制,不做任何异己力量的奴隶,自己就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由文本道德转型为活动道德
广义的知识有三种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品德性知识。前两种类型的知识是美国学者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除了这两种知识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它是关于“应该怎么做”的知识,如敬老爱幼、团结互助都是这类知识,它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因此称之为品德性知识,人是否具备此类知识也要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判断。
从知识的存在形态视角进行考察,知识主要有文本形态和活动形态两种?;疃翁闹对蚴侵苯犹逑钟诨疃谢蛘咄ü疃锘谄渌靥逯械闹丁3率鲂灾洞τ谖谋拘翁涂梢苑⒒幼饔?掌握此类知识只需我们动脑记住就可以了。程序性知识则必须处于活动状态才能发挥作用,掌握它必须付诸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如果你想学会游泳,只是死记硬背游泳的动作要领是不够的,必须亲自下水练习不可。品德性知识是价值性规范,掌握它除了动脑动手外,还会涉及到情感层面,触及灵魂,改变信仰。处于知识形态的品德性知识是不会发生实际作用的,道德主体必须通过自愿自由活动,将之转变为活动形态,才能具备真正的、现实的德性。
参考文献
①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求是》,2012年第1期。
②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道德 悲观 乐观 陌生人 人际社会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