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文化遗产的两个当代考题
自2005年设立“文化遗产日”以来,我国的遗产?;すぷ魅〉昧朔崴冻晒?,国家?;?、公众认知、社会参与的保护理念日益增强。从今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调整显然是着眼于当前和未来的遗产?;な导?,名称的变化反映出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和发展。在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本版特约请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研究?;さ淖已д叻直鹱模劢剐滦问葡乱挪;さ氖贝?,探讨文化和自然遗产综合研究与共同?;ぶ贰?/span>
——编者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从未中断文明的伟大民族,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以勤劳勇敢和智慧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而今,许多都以文化遗产的形式留给了我们。这些文化遗产镌刻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の幕挪褪潜;ぶ谢褡謇狄陨?、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ず梦幕挪?。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产大国,目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24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87万项,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近77万处。在世界文化遗产?;ち煊?,中国也处于领先。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堪称首屈一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位列世界第一(39项),世界遗产总量位列世界第二(50处)。毋庸置疑,我们的遗产资源是领先的,与此同时,?;さ睦岩膊蝗菪£?。在迅猛的现代化大潮冲击下,文化遗产生存状态日益脆弱,而我们保护的脚步似乎跟不上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
文化遗产映现着历史的光辉,彰显着人文的精神,渗透着未来的憧憬,?;の幕挪唤鍪钦脑鹑危贡匦氲玫缴缁岷腿竦钠毡楣刈⒑突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是实现政府与民众互动、官方与民间合作的有效平台,从而形成全社会合力,让当代中国呈现出“保护遗产,人人有责”的局面。
在今年的遗产日,湖北神农架将召开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会,四川成都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河南洛阳将举办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主场活动,等等,可谓精彩纷呈。
“一带一路新平台,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今年的诸多遗产日活动中,“一带一路”与文化遗产的结合牵动着世界目光,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融合等主题汇聚着传承人的能动性与民众的生活期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世界遗产,这一笔巨大的遗产是开展世界遗产?;び肜玫墓餐?。当下,加快“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び氪?,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古老文明间的交流将再次促进今天的人类建立更为紧密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
当前,世界遗产?;っ媪僮呕肪惩嘶⒄秸肟植乐饕迤苹?、非法盗掘、过度旅游、快速城镇化等问题的威胁,亟须开展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中国作为一个遗产大国和负责任的大国,必将在其中发挥显著作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努力的方向:遵循?;な澜缫挪墓餐砟?,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加强国际“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协商对话,提出科学务实的?;ご胧┖屠冒旆?;合作开展“一带一路”世界遗产的学术研究,以科研力量推动世界遗产的?;だ糜肟沙中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带一路新平台,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蕴含着千年中华文明智慧之光的文化宝藏开掘出来,如何向世界作出蕴涵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国际化表达,是摆在遗产工作面前的世界性课题。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既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又要加强文化交流;既要积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又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来华展示交流,友善地学习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我们要以能够融通中外的新思维、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诠释好“中国故事”。今天的“一带一路”不是单纯的经贸之路,而是互惠互利的持续良性循环之路。置身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可以孤掌而鸣,“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条件。须知“一带一路”是一条全新的“复兴”之路而不是盲目的“复古”之路,它是在千年底蕴的热土上拨亮的文明愿景,营造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复兴之梦。
“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我国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すぷ?,至今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1372项,国家级传承人1986位。然而,毋庸讳言,虽然国家重视了,社会关注度高了,知名度有了,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和当代走向仍有待进一步廓清,大量非遗仍未摆脱失传和断层的困扰。非遗是迷人灿烂的,同时也是脆弱的。非遗本源自农耕文明祖先的创造,在今天它曾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手工制作在机械化生产中也不再有竞争力。本世纪以来,政府和学术界不断提出从“抢救性保护”到“整体性?;ぁ痹俚健吧员;ぁ薄吧钚员;ぁ钡睦砟?,其宗旨都在力图激活非遗的潜能,满足社会和大众的生活实用和艺术观赏需求,这才是非遗回归生活的有效途径。
生活是变化的生活,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当“?;し且牛谏钪泻胙?,在实践中振兴”已成为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当振兴传统工艺已上升为国家计划,当让非遗回归生活、融入社会已成为人们的期盼,非遗的传承必然离不开发展与出新。非遗本身就如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在光阴里翻滚出跳动的涟漪,而从来不是干涸的枯井?!短旃た铩吩疲骸爸埔允北洹?,讲的就是手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传承也好,?;ひ埠?,其宗旨绝不是抱残守缺,我们既要看到古老手工技艺的恒常不变,也要看到其因时而变。不变的是心手相应的核心技艺,变化的是应运而生的时代要求。只有让传承千年的老手艺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在传承基础上出新,老手艺新工艺,老传统新创造,才能实现历史与当代的对接,古典与时尚的融合,使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具生机和活力。?;さ哪康牟皇侨萌嗣侵荒芷肺缎郎汀盎罨?,而是激活遗产的DNA,让遗产在如梭岁月的流转中生生不息。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步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既要以礼敬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以虔诚的心境学习文化遗产,更要以开拓的精神解读文化遗产,不断地为遗产补充新含义,注入新内涵,作出新解释。要克服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利用、轻深入研究,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重短期举措、轻长期规划的现实问题,真正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活起来,让祖先创造的文明成果重回当代人的心田,使中国的世界遗产既有古老的风貌,又有当代的风采,既有民族的意义,又有国际性的价值。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化遗产 遗产 ?;?#32;文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