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乱改地名就是没文化
地名是中国的历史坐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国家民族和家族个人的记忆就会断裂消失。所以,保持地名的延续性,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做法。
近日,在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要抓好地名文化遗产?;すぷ鳎髦馗拿?,地名要记得住乡愁。之前也有学者对改名风潮表示痛心,认为丢失了文化记忆,对此我很有同感。
我小时候家住濮阳,这已然是个古老地名,战国时期就有的名字。濮阳城外有座小村庄叫戚城,村里孩子有时会和城里孩子打架,二十年后我才知道,戚城这个名字,春秋时期是卫国的重要城邑,是孔夫子带弟子住过的地方。一座小小的村庄,竟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名字仍沿用至今,这不是文化是什么?
十年砍柴曾到濮阳游历,这位历史学者对我掉书袋,什么郑卫之风、桑间濮上、城濮之战、澶渊之盟、八都牌坊,都娓娓道来,甚至连郑板桥当过县令的范县、孙二娘开过店的十字坡、因柳下惠得名的柳屯、出过户部尚书的户部寨等小地名,都能讲出个来龙去脉,让我对家乡陡生几分骄傲。这些动辄千百年历史的地名,并非只是地名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一个国家的传统基因和文化密码,使它不因朝代和政权的变迁而割裂,这也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几千年文明能够延续的原因之一。
所以,保持地名的延续性,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做法,当然随着朝代变迁,地名时常会发生变化,有时还规模很大,但那要么发生在历史的早期,要么改名归于失败,流传至今的,自身已带有约定俗成的文化属性,很难想象再去更改一遍了。
乱改地名,王莽堪称鼻祖,这位迷信的僭越者将未央宫改为王路堂,把颍川、河南、南阳等古雅的地方改为六队郡,将曲周改为直周,改到最后他都认不出名字了。王莽被推翻之后,那些古怪的地名也恢复了原状。
在历史上,地名的更改往往伴随着避皇帝讳、疆域扩张、行政区划调整,大规模改地名的时候并不多见,但是也有。地名不是不能改,但要尊重历史,并起得有文化。比如把汝南郡改成驻马店,把陕州改成三门峡,舍兰陵而取枣庄,明明有正定、获鹿这么好的地名,非要用石家庄。听说河南鹿邑还想改名为老子县,幸亏是个玩笑,否则贻笑大方。
近年来的旅游热,是各地改名的一大原因,湖南大庸市改张家界市,云南中甸县改香格里拉,徽州改黄山,襄樊改襄阳,荆沙改荆州,都是这一风潮的产物。改襄阳、荆州尚属拨乱反正(把荆州、沙市合并成荆沙,襄阳、樊城合成襄樊,改名也真够敷衍潦草),改香格里拉和张家界未见得佳,把徽州改成黄山,可真是没文化到了极致,舍朱熹、胡适故里,而取一座山名,遮蔽了名闻天下的徽商文化。
地名的更改,只是时代大变迁的一小部分,大量古地名的消失,更是令人痛心的现实。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数据,从1986年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这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而城市的大拆大建“功绩”也所在不小,2013年民政部资料显示,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占涞乩砗屠仿雎?,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正是文化消亡的一部分。
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很久以前就呼吁慎改地名,他认为地名是中国的历史坐标,离开了这些坐标,历史的空间就无法准确复原,国家民族和家族个人的记忆就会断裂消失。应该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改名需要尊重历史文脉和民意,行政乱作为将不仅为当下添堵,也会令后人耻笑。
□潘采夫(专栏作家)
编辑:水灵
关键词:乱改地名 就是 没文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