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张燕瑾:戏曲要有观众 关键在于戏曲本身
编者的话: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关注,特别是今年年初,中办国办下发《关于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融合文学、表演、音乐等多种因素的古典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几百年,仍在当今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期学术邀请长期在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领域耕耘的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燕瑾先生,从古典戏曲的产生、戏曲研究特色与难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来阐述他的学术思考。
张燕瑾
张燕瑾先生部分学术著作
“戏曲的特点,既是限制,又是特长”
学术周刊:关于戏曲产生的年代,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您认为,戏曲的产生应具备哪些条件?何以到了元、明、清时期,戏曲进入繁盛阶段?
张燕瑾:对于戏曲产生的年代,学术界确实一直未有定论。在我看来,首先应该界定什么叫戏曲,只有当戏曲的各要素都具备时,才能说戏曲真正产生了。因此我认为,戏曲应该产生于唐代,起码不早于唐代。
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说法,戏曲具备歌舞、故事与代言体三种因素。说戏曲诞生于唐代,是因为唐代有一些小戏已经具备戏曲雏形,虽然尚在初期,比较幼稚,但又“五官俱全”。不同于西方戏曲直白式的抒情,中国古代戏曲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情与景的融合描写,是由盛唐诗人来完成的。虽然唐以前也有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样的佳句,但情与景多是分开来抒发与描写的。盛唐诗人使融情入境手法成熟,为戏曲人物的抒情提供了文字基础。戏曲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代言体,缺了代言体,所谓“戏曲”就只能是歌舞表演。
元、明、清是戏曲的繁荣时期,且不说政治、经济因素,只从文学角度来看,词是由诗过渡到曲的桥梁,元曲唱词必须经过宋词阶段,才能发展到元代的规模。诗的内涵跳跃性强,不便于抒发人物细腻的感情,宋词把抒情发展得细腻完美,这正好契合了戏曲用大段唱词来抒发感情的需要。所以说戏曲之形成,不在唐前,而戏曲繁荣必在宋后。另外,唐之前的文学作品都是写实的,包括六朝志怪小说,时人都是当真事来记述的,到了唐代,才开始有虚构意识,“始有意为小说”。没有虚构,哪来戏曲?就连历史剧,也没有哪一部是完全符合史事的,孔尚任的《桃花扇》被称为现实主义历史剧,但其故事发生年代、主人公事迹等颇与史实不符,只是“借离别之情,写兴亡之感”,借历史来抒发亡国之痛。史实不是戏曲,必须进行虚构,加入故事情节,再借鉴唐诗情与景的结合,宋词充分完善的抒情,大段唱词才更加感人,人物形象才更加饱满。
学术周刊:您长年致力于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并颇有建树,相对古典诗词、散文、小说等,古典戏曲有哪些独特之处,研究的难点在于什么?
张燕瑾:从文学角度来说,一种文体有一种文体的特点,这种特点既是限制,又是特长。就诗与曲来比较,说到限制,绝句必须是四句,律诗必须是八句,不能用元曲的中原音韵来吟诵唐诗,也不能用唐诗的平水韵演唱元曲。说到特长,诗歌跳跃性强,含容量大,可反复阅读而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元曲为演唱艺术,过耳即逝,故宜晓畅明白,言尽意透,还可通过加衬字、衬句等手段,使字数不受限制,使人物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戏曲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声与文的结合。唱词通俗浅近,跟音乐表演相结合,容易直入人心,引起共鸣。但戏曲音乐研究起来则有难度,过去不仅没有音配像、像音像,连录音都没有,近年来虽然有人破解了一些古谱,但只是推断,无法进行明确验证。现在留传下来的宫调曲牌,既可以表现喜悦也可以表现悲情,没有演唱的实例,就不能进行明确的解释。这跟宋词还不太一样,宋词虽然也有词牌,但到了后来词牌的音乐意义逐渐淡化,只是词格的规范了。除了音乐的空白,还有表演的空白,就算是有演出录像,也无法亲身感受戏曲所营造的生机勃勃的剧场氛围。当然戏曲研究的基础仍然是文学,演员演故事,故事就是文学。
从文学上说,戏曲也是综合艺术。文是由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构建而成的新的文学,也是最高最难的文学。戏曲与其他艺术在文体上的关系,就是一个研究的重要课题。比如戏曲、小说号称姊妹艺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文体角度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让人期待、更有理论深度的领域。同时,又不能把戏曲当成纯文学,戏曲离开了舞台表演,还叫戏曲吗?现在看到的戏曲史或戏剧史都是根据剧本来研究的,很少从舞台角度来分析,即使有,也多是各个元素的陈述,很难还原出鲜活的舞台场景。难度在于舞台场景转瞬即逝,研究者不能再度踏进那一条演出之“河”。但不管怎样,学术界根据现有资料,在戏曲与叙事文学、抒情文学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是可以研究得更细致深入一些。
学术周刊:如您所说,戏曲研究既要关注纯文学,即剧本,也要关注表演、音乐等,是否可以借鉴民俗学的田野调查研究?
张燕瑾: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戏曲研究的学者,较早的应该是刘念兹先生,他的大作《南戏新证》,我仔细读过,当时就有这样一个感慨,刘先生开创了这条路,也结束了这条路。因为传承人在戏曲传承中不可避免地会损失一部分因素,增添一部分因素,尤其是表演,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不可能完全传承上一辈的所有东西。同时,戏曲演员或传承人要靠演出谋生,当地适合什么、欢迎什么,就会演出什么,不适合的、不受欢迎的,就会被逐渐淘汰,因此即使同样一部戏曲的表演、唱腔也是逐渐演变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田野调查的方式只能推断、探索某部戏曲的大体样貌,涉及具体细节则很难搞清楚。再说,老一辈艺人、古老剧种、剧团日渐凋零,至今遗存有几?再走那条路,还能取得刘先生那样丰厚的收获吗?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戏曲 传统文化 传承 表演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