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没有谁愿意生活在无孔不入的摄像头下
近日,一款名为“水滴直播”的网络平台中出现全国多地学校的课堂直播画面,引起舆论热议。据报道,参与视频直播的学校涉及多个省份,从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均在其中,直播场景多为教室,也有学生宿舍。家长对此态度不一,有人认为这能让他们“见证孩子的点滴”,也有家长担心出现安全隐患。
从直播画面看,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宿舍,学生们的活动清清楚楚,一览无余,已没有任何隐私。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并不值得提倡。
学习生活的视频直播,或许可以满足部分家长了解、掌握孩子行动的愿望,但太近的逼视、无孔不入的监控,却会让孩子时时刻刻处于紧张状态,甚至还会促使孩子凡事“做给家长看”,从而在“表演”状态中失去自我。有专家就认为,学生长久处于“监控”之下,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自足的主体,都应该有一种宽松、自然、活泼的周边氛围。即便有些“管不住”自己的不当行为,或者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伙伴之间的冲撞、冲突,一者学生之间会不断磨合、自行处理,再者教师也会居中提醒或调停。这也是正常的生活本义,也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成长本身就是不断与周边磕碰并寻找行为边界的“社会化”过程,岂能一直不撒手、时刻置于视线之中?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刚刚脱离母亲的怀抱,乍一进入人群,家长有些不放心,愿意通过教室外边的监控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并相应教导孩子或者提醒老师,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也表明,类似的“跟踪监控”,往往更多发生在初入幼儿园的家长群,及至孩子适应了环境,很多家长也都能顺利放手,教室外监控屏幕下围拢的家长也会相应减少。
而到了小学、中学甚至是高中阶段,如果家长依然坚持这样的“执念”,以为孩子必须时刻处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要继续“介入”,则显然有些过分。这也是一些家长“保姆思维”的极端化呈现,这样的做法不但不可能与孩子实现好的沟通,反而会导致孩子的厌烦、焦虑乃至拒绝沟通。
没有谁愿意生活在无孔不入的摄像头下,哪怕这种“监控”是以爱的名义堂皇行之。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应该保持最起码的距离,这既是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也是尽快融入人群、融入社会的必由路径。家长也好,学校也罢,都应该对孩子葆有基本的人格尊重,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随意侵入孩子的个人空间。
而从一个更开阔的视野看,将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搬上网络,进行视频直播,也蕴含着不测的风险。其一,如何保证社会人士在获得了这些视频之后,不会用于非正常目的?甚至去要挟、强迫孩子?其二,直播平台收集了这些大量隐私数据,有无法律依据?会否被非法利用?
事实上,学校准许直播平台将摄像头伸进学校本身,就是违规的。既然时下所有中小学都有高墙、铁门封闭上课,那为什么还会将课堂实况、宿舍全景巨细无遗地搬到网上?说好的?;ぶ行⊙松戆踩某信的兀空饫锉呔烤褂忻挥欣婢啦??如果有,学校就涉嫌利用学生非法牟利,教育行政部门不应坐视不管。毕竟,学生不是工具,更不是道具,而是有着完整人格权的生命个体。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孩子 家长 生活 直播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