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原标题:盼中国制造转型腾飞架起“争气桥”)
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在南京长江大桥下,仍能碰到来与大桥惜别的人们。10月28日晚22时,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开始封闭维修,工程将持续27个月。连日来,江苏、安徽、上海等多地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围挡之外,或远远眺望,或择处合影,或绕桥头漫步江边,他们以各种形式来与这座著名的大桥作暂别。
在网络上,近期围绕南京长江大桥展开的讨论更加热烈。一面是怀念,一面是讨论;一面是对当年自主创新的感怀,一面是对当前发展瓶颈的感慨。大桥之所以热,是因为大桥仍然寄托着人们对于发展的期待。
时光倒流数十年,回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大桥还是个稀罕物。最早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南京长江大桥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两座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被载入史册。而在苏联撤援、经济困难背景下建起的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更是一直被称为“争气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桥精神”至今仍是支撑中国人追求发展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的桥梁建造史也是经济发展史。桥梁专家们说,正是从南京长江大桥开始,中国人坚定了自己也能独立造桥的信心。20世纪90年代,中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江阴大桥建成,中国造桥从混凝土桥进入大型钢索桥时代;从21世纪初的上海东海大桥到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中国跨海大桥的建设技术和力量已经跻身世界水平。这几十年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今,中国桥梁建造也像许多行业一样进入了产能过剩期:“吃不饱”成为全国数千家桥梁建设单位的普遍状态。
正因如此,人们对大桥带来的发展利好和发展掣肘都十分敏感。业内人士感慨地说,或许中国人需要再一次用桥梁建设来证明自己。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一个例子,大桥建设不仅带动了人力物力需求,更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打开了空间。今天的情况有些类似,包括桥梁建设在内的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正是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基本动力。人们正焦急地看着中国制造如何去产能、调结构、强创新,让中国经济重新焕发发展活力。
有人突发“奇想”——如果在国外也有一座“南京长江大桥”,有一座完全由中国设计制造的特大桥梁,这样一张名片,就能擦亮中国桥梁制造的品牌,为中国造桥产能“走出去”铺平道路。因为,以造桥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在实现规模和技术的跨越之后,迫切需要的正是管理和理念上与世界接轨。这对中国制造而言,是一种软实力,它高于要素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铸就中国制造不败的基础。就像南京长江大桥,将人财物、技术和“为国争气”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就建成了一座堪称经典的大桥。“平地起高楼,危难架长桥”,业内的这句话形象说明了桥梁的作用:跨江、跨海、跨山,化解人类通行之难,所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本身就有攻坚克难的意味。
当前,面对经济发展下行周期之难,大桥可能既是一个产值支点,也是一个精神支点。在发达国家,钢结构桥梁占35%以上,而在中国钢结构的公路桥只占1%。中国正在开展桥梁“钢化”行动,这将有力地推动去库存和稳增长。而在产业政策引导之外,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更需要从业者稳住心神、坚定信心。当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而今中国制造的从业者,何尝不能从中学习借鉴这份定力:咬定实体不放松,将制造坚持到底,少一些脱实向虚的冲动。
没有蘑菇床,长不出好蘑菇。桥梁建设这样的基础制造业正是高端制造业的“蘑菇床”。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今天的“大桥热”正是是社会思潮对发展的呼应。几十年前的“大桥热”是对中国制造独立自主的期待,今天的“大桥热”期盼的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迈向高端。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南京长江大桥 中国制造 桥梁 建筑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