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古人爱随身带的三个小物件:齿签、耳挖勺、梳刷
如今很多人喜欢随身携带钥匙、指甲刀等,古人爱随身带什么?
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最喜欢带的三样东西是齿签、耳挖勺、梳刷……
最早的牙签出土于距今2800年前的东周墓
《礼记》:“毋絮羹,毋刺齿?!?/p>
齿签也称“剔齿签”,即现代常说的“牙签”——用来挑剔牙齿间残留物的小用具。剔牙,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现象。据周燮均、颜《安阳辉县殷代人牙的研究报告(续)》披露,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已有剔牙的习惯。
在对殷代92个个体存留牙齿观察后发现,其中有两个个体中的3颗牙齿上,有类似剔牙的痕迹。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痕?!安煌诮粗⒆矗颂扪篮奂M?,似无更好的解释”。
如果属实,这应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人剔牙实证,但是否使用了专门的牙签仍无法证实。现存最早的牙签发现于1954年,当年对河南洛阳中州路(西工段)遗址发掘时,从编号为M2717号东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签,经分析确认为牙签。据《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描述,这8根牙签最长的6.9厘米,最短的5.8厘米,出土时混杂在骨叉中,包裹于织物包内,放在铜容器上面??脊疟ǜ嫒衔?,这些骨签或是“一种食具”。但这种结论与其牙签属性并不矛盾,牙签的功能原本就与筷子一样,可以用来戳取食物,用之取食时的骨签就是一种食具,用之剔齿则为牙签。
使用牙签,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明的一大进步,比直接用手去抠不仅文明而且卫生。古人对如何剔牙是有讲究的,《礼记·曲礼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齿”。这里的“刺齿”就是剔牙,意思是吃饭时不要往汤里放调味品,不要当众剔牙。这与现代就餐文明要求完全一致。
牙签对老人来说尤其重要,老人牙齿松动,出现缝隙,吃肉时容易塞牙,很需要用牙签剔除。所以,元赵孟頫《老态》诗称:“扶衰每籍过眉杖,食肉先寻剔齿签。”
汉魏时用牙签剔牙已十分普遍,东汉末名人曹操就喜欢剔牙。据《陆士龙集·与兄平原书》,西晋人陆士龙在邺城时,曾看到曹操的生前遗物,除了床、席、被子、帽子、扇子等用品外,还有“牙齿纤(签)”,并将所见写信告诉了哥哥陆机。后来他还从“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齿纤一个,今送以见兄”。
牙签除了“剔齿纤”外,还有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杨枝、嚼杨枝等多种叫法,但明清以前古人似乎不称“牙签”,古代牙签应是一种类似于书签的“签牌”,并不用来剔牙。在这些叫法中,魏晋以后出现的“嚼杨枝”叫得最多,日本至今仍称牙签为“小杨枝”。
嚼杨枝乃佛家叫法。东晋法显的《法显传》有这样的说法:“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已刺土中,即生长七尺,不增不减?!碧薰篮?,将杨枝做的牙签插入土中,竟然能生长,显然是佛门传奇。
佛门有规矩,把口腔弄干净后才能念经,否则有亵渎佛祖之嫌。据《隋书·真腊传》,真腊国(今柬埔寨境内)僧人,“每旦澡洗,以杨枝净齿,读诵经咒;又澡洒乃食,食罢还用杨枝净齿,又读经咒?!?/p>
古代牙签有骨制、木制、金属等质地,但都不是一次性消费品,似与筷、叉一样,可重复使用,故古代牙签做得非常精致。1979年,在江西境内发现的三国东吴高荣墓中曾出土一只精美的金牙签,还是两用的,另一端是刷子。
最早的耳挖勺出土于
距今3000年前的妇好墓
《清异录》:“杜岐公悰,以剜耳匙子为‘铁了事’?!?/p>
耳挖勺是一种掏耳垢用的小工具,又称“耳挖子”。耳挖勺何时出现的?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文物来看,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人们已用耳挖勺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于1976年,是迄今唯一一座未被盗掘、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极为丰富,共有1928件,其中就有两枚耳挖勺。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著《殷墟妇好墓》记载,两枚耳挖勺均为玉质,上端是鱼形,一大一小。大的长10.5厘米,厚0.4厘米,勺孔径0.4厘米、深0.2厘米。整个鱼身细长,头向上,小口,眼为圆孔,腮、背鳍、胸、腹鳍均较清晰,无尾。体下端收作短柄,柄末端刻出圆形小勺孔,颇为精巧。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从耳挖勺的发现可知,当时贵族的耳挖勺多用玉来制作,而且掏挖耳垢已很常见。在1974年发掘的雍城“公秦大墓”中,也出土了一枚玉石制耳挖勺。
再早前的耳挖勺常用兽骨制作,但后世多用竹、木、金属来做,其中以金属最多。金属也分金、银、铜、铁等,最上档次的自然是金耳挖勺了,明清时,民间多用银来制作耳挖勺,人们将当时耳挖勺、牙签、镊子(或其他)等三种随身佩挂的小用具称作“银三样”,就是这个原因。
唐朝时,人们将耳挖勺叫“剜耳匙”,别称“铁了事”。宋陶谷《清异录·器具门》“铁了事”条称:“杜岐公悰,以剜耳匙子为‘铁了事’。”为什么叫铁了事,大概因为耳挖勺系用铁来做的。
古人挖耳垢原本是出于健康卫生的考虑,但在佛教传入东土后,挖耳朵又被蒙上一层宗教色彩,成为清净“六根”中的“耳根”之需要。即:不妄听,不听不应该听的淫邪之音。
在佛教中挖耳之举被认为是自净身心的一种手段,佛语谓之“挖去耳垢而醒觉”?!笆寺藓骸敝芯陀幸晃弧巴诙藓骸保心清认亲鹫?,法力无边。为什么称他为“挖耳罗汉”?传他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出名,对“净耳”行为有智慧性理解,并因此拥有强大的法力。
最早的骨梳出土于
距今6000年的刘林遗址
《摄生要录》:“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
古人称梳子为“梳刷”,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具,梳刷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远超现代。民间传说认为,梳子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次妻方雷氏发明的,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证实。不过,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人用梳的历史确实很早,在史前遗址上多有出土,比牙签、耳挖勺还要早。
1960年3月,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对省内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时,便出土了一把骨梳。据发表于《考古学报》上的报告称,骨梳“系用兽骨制成。扁平,外表光滑,另一面有刀刻痕,梳背微带弧度,有磨痕,有4个梳齿”。刘林遗址属于距今六千年左右大汶口文化早期,出土的梳子被认为是北方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把梳子。1964年春,在对刘林遗址进行二次发掘时,又出土了一把骨梳。
此外,在浙江海盐境内属于良渚文化的周家浜遗址上也曾发现一把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梳子,这把梳子更讲究,系用玉石制作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年代稍晚的梳子出土更多。为何梳子使用这么广泛?或与古人对毛发的推崇有关。后来形成的儒家文化便特别看重头发,据《孝经》记载,孔子就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是特殊情况,古人是不剃发的。
古人理发必用梳。梳子又称为“栉”,“栉”是后来分出的梳子和篦子之统称,梳与篦仅是齿疏密和粗细的区别,此即《释名》中所谓:“梳,言其齿疏也;枇,言其细相枇也?!惫糯信嶙硬荒芑煊?,否则不合礼仪?!独窦恰で裆稀芳匆螅骸澳信煌龛??!?/p>
古人随身带梳子不仅为梳理头发,还是一种养生工具?!痘频勰诰ち槭唷酚幸恢炙捣ǎ骸捌し艏岫⒊?。”如出现“折毛”现象,健康就可能出问题了。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养生方》亦称:“栉头理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贝蟾乓馑际?,每天多梳头,可疏通血脉,去病强身。唐朝名医孙思邈也曾提出:“发宜常梳?!?/p>
宋朝最注重养生的文学家陆游几乎梳不离身,他在《杂赋》诗中称:“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甭接涡那椴缓檬币不崾嵬罚骸翱拖∶琶勘?,意闷发重梳?!?/p>
苏东坡也特别相信梳头的养生作用,睡前醒后,苏东坡都爱梳头。其《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寝》诗写道:“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彼斩氯衔?,睡前梳头对睡眠有益:“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p>
明清人对梳头的功用更在意。明沈仕在《摄生要录》中称:“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泵鹘垢f在《焦氏类林》中还总结出一套“神仙洗头法”:“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毕执窖б惨阎な担谑嵬啡肥岛么Χ喽?。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古人 齿签 耳挖勺 梳刷 考古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