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80岁织毯艺术传承人难觅徒弟 宫毯现状不容乐观
遗产日前夕,为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记者顶着炎炎烈日,走访了多个“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场地?!澳涯模≌懈鐾降苷驼饷茨选?,这是“非遗”传承人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一提及传承,80岁的“盘金毯”编织技艺传承人康玉生就愁眉不展。“这里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都满足不了当下年轻人的需求。几年来,我先后收了两批学生。但短短的时间里,徒弟们就把师父给“炒”了。他说,真希望有年轻人能真正潜心学习,使宫毯可以传承下去!”康玉生,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品有:《永乐宫壁画》《骏马图》《柳毅传书》《仙寿图》等。康玉生老人,今年已经83岁,在北京宫毯业,康玉生老人差不多是健在的唯一一位熟练掌握宫毯11道工序全部织作技艺的大师。
走在街上,他和每一个街上遛早、买菜、接送孙子上下学的老人一样普通平凡,但是这位精神矍铄、气质文雅的老人却不平常普通。作为工艺美术大师,他是北京宫毯行业最高荣誉获得者,他是唯一一位至今还掌握宫毯极品“盘金毯”编织技术的人,他能熟练掌握宫毯11道工序的全部制作技艺。
宫毯有着独特的东方艺术美感,抽交格律体是“宫毯”的编织特色,一般“京式手工地毯”都为格律体,选用西北土种绵羊毛编织。宫毯的制作用料十分讲究,编织手法更是细腻,需要工艺师设计出织毯的花纹图样,并将它按照织毯的尺寸放大,用不同符号标志出不同颜色的毛线,然后按照图样以经线、纬线交叉的方法将一根根毛线编织成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点点成型。一件宫毯要经过纺毛、染色、放大样稿、织作、平、洗、片、剪、整修等11道工序。
北京宫毯注重运色,纹样对称虽然世界各地的民间都有编织地毯的传统和习俗,但北京宫毯比较特别,从出纹样画稿到编织制作全部由皇家一手操办管理。历代帝王们都把它列为皇家贡品,清代的造办处有专门为皇宫制作“北京宫毯”的机构。清朝宫廷中集中了大批御用画家的如意馆中有专门负责为地毯画这种花样图案画稿的。为了满足皇上的不同口味,除了京城的御用作坊织,还指定、委派各地的作坊织,但只有北京织的才能称为“宫毯”。也有各地官员知道皇上喜爱这个,就投其所好进贡地毯,至今故宫博物院还陈列有由新疆、西藏、宁夏等地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咸丰年,随着西藏达赖喇嘛携藏毯进京,也带来了大批喇嘛艺人在京传艺带徒,北京宫毯开始逐渐繁荣。一方小小的手工地毯,其中的图案、组色及织作如同完善的等级制度一样有着严谨的规定和明显的区别?!肮使锵衷诨故前凑赵躺枳诺靥?,只从地毯的铺陈上你就完全可以知晓此中曾经居住过的人是何等身份、官位了?!北本肮骸倍杂谖蒲辖鞯陌才拧⒐赜谫纾ň盘跬帕及福┑淖窆娴妇?、种种花纹的布局和讲究都有严格的规定,譬如龙,五爪的、四爪的、三爪的;还有颜色,单一个黄色就有不同的分别象征,宫里的工部专设工艺坊、御用造办处等,对皇宫内院所铺设的地毯和编织,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并设有专职官员监督执行。
失传的盘金宫毯复生
2002年,工艺行业协会提出要复制当时已经没人会织的“盘金毯”。盘金毯是宫毯中的极品,用“精美绝伦,巧夺天工”来形容盘金毯丝毫不为过?!芭探鹛骸毙枰诘靥旱恼媾探穑趁媾趟?;金镶丝缠,富丽堂皇,皇家风范,雍容华贵。这种毯子从民国以后就没有人再织过了?;乖谘绞?,康玉生大师知道南城有一位叫李凤俊的师傅会织这种盘金毯,也听师傅说过故宫里藏有盘金毯,甚至连做梦都梦到过盘金毯,但就是没见过实物。2002年,康大师所在的地毯五厂接受并专门成立了盘金毯挖掘小组,康玉生大师带着徒弟三进故宫。故宫博物院以前从未把“盘金毯”拿出来展示过。因为是珍宝,经过博物院院长特批后,故宫的工作人员才从地库里把落满历史尘埃的“盘金毯”抬了出来。第一次看到盘金毯,只许看,不准摸。因为无法细看,不了解结构和织法,他们申请二进宫,这一次他们得以拿着放大镜细看,回去后把“盘金毯”的技艺进行了复原整理??荡笫屯降芟仁灾屏恕芭探鹛骸敝屑湟桓鲑绲男⊙帜酶使挠泄刈铱?,都说一模一样甚至还好。
织“盘金毯”,先要把一两的黄金捶打成将近一亩地那么大,再切割成韭菜叶那么宽的8万米金线,再手工缠到毛线或丝线上后就可以进行手工织作了。“盘金毯”在宫毯中是贵重奇珍,据说,过去皇上用它时都尽量绕着它走,不去踩它,怕磨损金线。而“复原”的“盘金毯”织小样时用了120道规格,比故宫里清朝的100道“盘金毯”还密实;竖着的经线、横着的纬线密度加强了,背面看不到金线,避免了铺在地上磨损,毛越密实就越好看。
不容乐观的宫毯现状
康玉生现在带着几个徒弟,其中最小的徒弟王国英也已经50岁了。然而宫毯的现状和宫毯的价值在中国市场化的进程中完全是倒挂的,价值与其含量和劳动根本不相符。就市场上一块约1米长、50厘米宽的纯羊毛手工地毯来说,价格仅千把元,可这却需要两个手工艺人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才能织成。光是工资成本也不止这个数。地毯厂工人们说,织一尺赔一尺!现在工厂最小的织毯工人也都40多岁了,再小的没有了,也招不上来,年轻的没人学。在北京,织毯子的从原先的8家国营地毯厂到今天只剩下一家在坚持织地毯。地毯厂接到织毯子的活儿后,因为缺人手,大部分要到河北、内蒙古等地加工完成……织毯行业俗话说,三分做七分铰。这一行是学3年未必能学出一个徒弟来,很多人干了一辈子,干到快退休了也不可能达到11道工序技术在手的程度。所以11道工序能够维持住眼下这种“有师傅没徒弟”的尴尬局面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为了保存“宫毯”技艺,2008年,“宫毯”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国务院又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人代表着一种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符号,他们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随着社会发展,许多传统文化已经走进历史的尘封中,但是只要有“活”的传承人存在,传统的优秀文化就会永存??涤裆担骸爸灰侨劝旱娜耍揖驮敢饨?,真善美的东西,总会有执着的人坚持?!?/p>
听着“非遗”传承人的述说,记者又感动又着急,感动的是传承人的执着坚守,着急的是“非遗”传承难以为续。作为一名有良知、有责任的媒体人,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记录下传承人坚守技艺的感人点滴,唤起大众对“非遗”的重视。媒体人应肩负起传播“非遗”的重任,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坚持不懈地报道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祖国的大地上发扬光大,在世界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燕京八绝’办学传承
2015年9月13日,在北京技工院校举办的首届“燕京八绝”作品系列展示活动中,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副局长李淑萍表示:“2012年开始,本市对‘燕京八绝’工艺传承进行抢救性恢复,在一些技工院??柘喙刈ㄒ?,采用办学的方式让传承规范化。”以“皇家工艺”为代表的“燕京八绝”是最具北京文化(000802,股吧)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近年来,由于这些工艺品市场需求有限,加上人才成长周期较长,使得学习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的青年人越来越少,面临人才断层的危险。“比如京绣、雕漆这些传统工艺的大师已经年过古稀,以前的传承基本是口传心授,如果再不传承,这些传统工艺就将面临失传?!崩钍缙妓?。据了解,目前北京已经恢复了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雕漆和京绣5个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在校生已经达到646名。李淑萍透露,目前金漆镶嵌和宫毯两个专业也正在恢复办学,技工院校已经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正在就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洽谈,计划未来3年内使“燕京八绝”传统工艺美术得到全面传承和发展。
同时,李淑萍也希望有更多对传统工艺美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学习这些工艺?!罢庑┕ひ昭鹄幢冉闲量?,学习周期也比较长,但一旦学成,就业前景是非常好的,像工美技校的雕漆班一共就7个学生,只要学会将来就业肯定不成问题。另外,现在采取的都是校企合作的模式,毕业后可以直接进相关企业工作?!痹诖右嫡哐壑?,宫毯尤其是盘金丝毯由于生产周期长、用料珍贵,而且受到技艺限制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因而并不适合走类似旅游产品的大众路线,宫毯应朝高端工艺品的方向发展。目前,制约宫毯发展的人才和资金困难等问题都在好转,西城华方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和北京地毯五厂在顺义区合作建立了北京华方地毯艺术有限公司,希望通过这样的生产性?;?,使北京宫毯这门手艺能代代相传。
为了更好地保和传承宫毯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西城区政府还启动了“濒危非遗项目”保护计划,宫毯首度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非遗”项目传承志愿者,表现优秀的志愿者有望成为宫毯“非遗”传承人的入室弟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非遗”传承人。(申丹丹)
编辑:陈佳
关键词:80岁织毯艺术传承人 难觅徒弟 宫毯现状 不容乐观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