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急救拒抬病人不是医德问题
7月9日凌晨5点,81岁的丈夫出现腿脚僵硬等病症,通州五一花园的丁女士拨打120请求送医。急救人员赶到后,自称抬不动老人,要求家属找人抬病人下楼。80岁的丁女士花费20分钟找到邻居和保安将老人送医,导致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7月12日,北京120急救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急救人员考虑到患者的安全,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抬患者下楼,整个过程没有违规行为。
这样的案例之前多有发生,如2014年,厦门市家住7楼的陈阿婆突发重病,老伴赶紧拨打120。陈阿婆身高1米55,体重也就60公斤左右,4名急救人员以“没有义务抬病人下楼”为由,拒绝将阿婆抬下楼。对此相关人员解释道,急救人员的做法并没有错,跟“无违规”的解释如出一辙。
然而公众似乎很难理解,明明有现成的急救人员,何以不将其抬下去而“寻求外援”?这不是缺乏医德还是什么?不过,从专业和职责来讲,这样的指责未免过去情绪化。事实上,抬与不抬,在此种情况都可能会陷入误会。一方面,若是120带了收费的担架工,那么可能会招致“收费过高”的指责,若是不抬则又会被斥为无德。问题在于,在术业有专攻而急救又存在一定收费的情况下,对急救人员不抬病人的做法,还真不能以医德作为判断问题的切口。
从职责来说,120的随行医生对急救患者进行观察和抢救,护士负责管理仪器和设备,协助医生做好护理工作,而司机负责开车,显然都不具备抬人的条件。作为救治和医护的急救人员,确实不具有抬病人下楼的义务。更重要的是,抬人也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对抬人者的体能也是种挑战,再加上不确定的风险,都让急救人员对抬担架投鼠忌器。
有调查显示,在一份网络调查中,70%的人认为“急救人员怕承担抬运病人过程中出现意外的责任”,16.7%的人认为“急救人员怕出力”。如此看来,即便以旁观者的角度,都认为意外责任容易出现,更何况作为当事人的医护人员,有此顾虑自在情理之中。
如此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是急救人员该不该抬病人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急救的过程中,能立即出现一支解决实际问题的担架专业队伍。若不能解决谁来抬人的责任短板,那么“自行解决”的抬人纠纷,就依然会大量产生,并将医务人员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并在医患互信缺失的当下,成为压倒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情绪偏见和指责解决不了问题,让“有义务的人”来抬病人,需要措施性补强和长效性的机制保障。
在国外救护车上门急救,一般都带有随车的担架工,并根据实际情况收费。针对国内急救普遍没有担架工,并且没有明确收费标准的情况,在全国和地方性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议,给每一辆120急诊车配备2个以上担架工,提高急症救护效率。同时提出,120出诊前应该主动询问病人或家属是否需要护工再多派,以免造成资源浪费或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120上门急救遭遇“下楼难”,不是医德而是配套体系缺乏所致,进行医德指责无助于解决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正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补强,或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或由政府全额出资、为市区所有院前急救站点配备专职担架员,或招收固定担架合同工,实行有偿收费等办法,以此解决“无人抬人”的尴尬,从而回归到医护归医护,抬人归抬人的正常分工上来。(唐伟)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急救拒抬病人 急救 病人 搬运 担架


土耳其一架军用运输机坠毁3人丧生
旅马大熊猫“靓靓”诞下第二只宝宝
哥伦比亚一架军用直升机坠毁至少7人遇难
西班牙庆祝圣安东尼节 民众“骑马跳火”
兰州榆中黄土高坡上演“水母灯光秀”
冬季不荒芜 这里上演“丰收喜宴”
带工作照回家
福建漳州现大型蚂蚁雕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