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填湖造地致“肾脏萎缩” 暴雨显影防洪体系六大病灶
“肾脏萎缩”:填湖造地
对于家住武汉市南湖花园的严先生来说,几天来,上班出行的尴尬让他终生难忘。想要走出南湖片区拐角的渍水处,他必须和一群人一起挤在一辆铲车铲斗上,才能慢慢被挪到马路另一边。
7月5日,大暴雨,水淹江城,武汉市出现百余处渍水,交通瘫痪,全城停工??危虾厍茉盅现?。7日,南湖所在的洪山区政府救援指挥人员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介绍,南湖周边共有20个社区被渍水围困,一度停电停气,渍水最深的南湖雅园小区,有的地方水深1.8米左右。
市内湖泊的萎缩,被公认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里,湖泊和湿地起着容留回旋积水的重要作用,湖泊是“城市之肾”,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据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院胡茂川、张兴奇的研究,在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里,“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原本可以地面渗透的水量大大减少,大部分雨水转化为地表径流”,城市地表的渗水程度要锐减数倍。
在武汉,湖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指出,武汉和其他城市不同,现在长江的水位已经高于武汉城市的水位,武汉城市的洪水没有办法自然往长江里排,下了大雨,武汉城市里的水需要找地方泄洪,所以,湖泊这样的蓄水空间十分重要。
武汉水系发达,原本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素有“水袋子”“百湖之城”之称,“但是,现在武汉湖泊已经没有办法起到调节作用了,为了城市建设,当地填了许多湖来造地”。
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主要城区内,共有大小湖泊127个。现在,中心城区仅剩下40个湖泊。
武汉市一位城建官员介绍,湖泊变少,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汉人口增长迅速,为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大兴“以粮为纲”运动,大片湖区与湿地被填占。上世纪9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建迅猛扩张,填湖造地增多,城内湖区填上后,大批商品房在其上拔地而起。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卢新海教授与曾忠平博士,曾作过专题调查和研究分析:从1991年到2002年,11年间,武汉市主城区湖泊水域面积急剧减少38.67平方公里。失去的湖面难以恢复往日景观,而与此相对应,截至2014年年底,武汉市城市建设总面积从1986年的22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527平方公里。
为此,武汉民众不乏抗争。2015年11月24日,39名武汉市民起诉武汉市水务局,指其不作为、监管不力,造成沙湖北岸被填湖。沙湖曾是武汉市区内环线内最大的湖泊,2005年沙湖水面面积断崖式锐减,仅剩0.032平方公里。2016年3月,法院一审判决,责令市水务局在60日内,对淤泥填湖问题继续履行调查和处理职责。
官方也不乏反省。2013年,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直言:“如果绿线、湖泊不?;?,以后我们连眼泪都将哭不出来!很长一段时间,武汉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填湖史。‘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终将带来‘大城市病’。”
《武汉市湖泊?;ぬ趵泛汀段浜菏械谌础叭咭宦贰北;す婊废群蟪鎏?,将166个湖泊列入保护名录,从此武汉的湖泊没有再少一个,截至2015年2月,水域面积比2005年还增加了88平方公里。
然而,这种醒悟来得有点晚了。此次,武汉的暴雨洪涝再次让人痛心地看到,“肾脏”萎缩带给城市的灾难后果。事实上,不仅在武汉,这轮暴雨给湖南岳阳、江苏南京、安徽安庆等70多个城市都造成内涝。正如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所指出那样,城市发展不能一味强调经济建设而随意改变城市原有生态环境,要在护湖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因为,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
编辑:杨岚
关键词:城市 武汉市 暴雨 武汉


冰城哈尔滨举行第四届采冰节
新一轮也门和谈在瑞典举行
利比亚可能于明年2月举行宪法公投
我国成功发射沙特-5A/5B卫星 搭载发射10颗小卫星
“大雪”时节冬管忙
宪法日活动进校园
奥地利出生的大熊猫龙凤胎即将返回中国
纽约举行世界艾滋病日纪念活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