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徐子钧:书法形态动感的感知之线条动感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文字书写的艺术。但在文字产生之初仅仅是代替“结绳记事”的符号工具。但发展到后来却代替的“乐”成为“中国美学的基础”(林语堂语)。成为中国文人抒发情感的领地。更为甚者称“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成为直接体现“道”的精神的艺术。一切皆动,无物常驻。书法中亦是如此,动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研究清楚书法中具有哪些运动的方式、方法,对书写者完善自己的作品有极大好处。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物质的运动属性也渗透到书法的创作与欣赏过程中。正如汉代蔡邕《笔论》中所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行走、飞动、往来、水火皆为形容书法的动态美。书写的汉字只有具备了动态意象才能算的上是书法。那书法里会有哪些动态呢,我怎样把握这些动态才能算的是书法呢?下面我们尝试从线条的动感、结构的动感以及章法的动感三个方面逐一论述分析。
线条动感
1、 线条外轮廓变化引起的动感感知
线条外轮廓是指一根线的上下左右的四个边的形状。当一个字被书写完成以后,运笔动作通过笔墨和纸的摩擦转化成了线条,此时的书写动作已不复存在,但我们却能通往纸上的线条感受它的运动,或缓或急,或强或弱等。姜夔《续书谱》中云“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通过对线条外轮廓变化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归纳为,一是静止在纸上的线形联想出书写过程中的动作;二是由静止的线形本身所引发的动势感觉。《峄山碑》中的线条,运笔以平动为主,线条粗细一致,外轮廓光滑流畅,给人以稳定,平静之感,弧线优美富有弹性。如图倪元璐《行草五言律诗》“埭”字竖画,“天”字的撇捺,“藜”字的撇捺、环绕处,皆在运笔的过程中增加节点、波折,顿挫刺激,运动感呈刚猛,倔强状态。如图王羲之《初月帖》中“近欲”两字,几乎每个线条都是中侧锋互换,毛笔这种运动方式使线条的外轮廓呈不对称状,单取出线条的一段,我们会发现笔锋的运动在线条内部呈“s”形,线形的外轮廓动感微妙,立体沉稳。如图黄庭坚《松风阁》中“令”字捺画的外轮廓上下起伏,运笔动作较为外露,运动感呈波动,振荡状。
 埭
埭
 王羲之书
王羲之书
 天
天
 藜
藜
 黄庭坚书
黄庭坚书
2、 线条平动、提按、绞转引起的动感感知
平动即为毛笔在同一水平面下运动时,线条粗细如一。提按即毛笔呈上下运动时,线条产生粗细变化。绞转即毛笔呈绞动状态运动,其运动轨迹如“s”形这时线条的外轮廓的两边呈不对称状。
平动的用笔,线条运动感平静、沉稳。提按的用笔则提笔为细,按笔为粗,细线轻快,粗线厚重,沉稳。一提一按,才按便提。提按之间构成了线条运行的上下节奏。如用笔提按转换较慢,线条运动感平稳,提按转换较快时,线条的运动感则腾挪跳荡,灵活,不稳定。在作品中线条的平动、提按、绞转三种运动往往是相互配合的。作品中哪种手法使用量得多少不同,作品的面貌也不同,运动感也自然不同。
如图孙过庭《书谱》中“五合交”三字以按笔绞转为主,以提笔为辅,线条运动沉稳,厚重迟缓?!暗弥尽弊纸现陨先治写?,运动感稍快,“得”字末笔与“志”相连,提笔过渡,轻快自然?!爸尽币蕴岜氏赶呶?,运动快捷连贯。正如怀素《自叙帖》减弱了提按粗细变化,以细线为主,运动快速,自由。如图王籧常草书对联与怀素恰巧相反,粗线重按,迟重凝练。如图颜真卿《祭侄稿》中“人心方期戢谷”六字,线条由提笔细线到按笔粗线逐渐过渡,节奏也由快变到慢,再如“衅称兵犯顺尔父”,前几字提笔细线,运动感快速,“尔父”以按笔为主,沉着。如图《裴将军诗帖》则更为明显,楷草兼杂??槭樾唇谧嗦?,草书书写快。此作品达到了快慢,动静对比的极致。如图张旭《古诗四帖》运笔绞转时兼有提按,运动变化丰富,不可端倪。
 张旭《古诗四帖》
张旭《古诗四帖》
 孙过庭《书谱》 颜真卿《祭侄文稿》
孙过庭《书谱》 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裴将军诗》
颜真卿《裴将军诗》
 颜真卿《裴将军诗》
颜真卿《裴将军诗》
 王蘧常书
王蘧常书
3、 直线、曲线变化引起的动感感知
直线从线的方向上可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水平线其势为横向扩展,垂直线其势为纵向扩展。斜线的势受方向的影响较大,也最具不确定性,如图以米字格为例,斜线以横线和竖线的交叉点为圆心可有360个角度的变化,与横和竖的关系又可分为倾向于横式、倾向于竖式。处于45度角时则谁也不倾向,中立。斜线倾向于横式时,其动感接近横式,两者构成横向线势群;倾向于竖线时,其动势接近于纵向,两者构成竖向线势群。水平的横与垂直的竖在字中起稳定作用,也起到参照系的作用,因为没有水平和垂直就无所谓有斜。
 A 斜线倾向于横式    B斜线倾向于竖式
A 斜线倾向于横式    B斜线倾向于竖式
书法线条书写时往往以运腕为主,由于手腕的生理构造运动最容易产生弧线。我们在面对一幅行草书法作品时,看到的不是绝对的水平线,垂直线以及45度角的斜线,而更多的是线的广阔的中间复合层面,一条线既有一定角度又有一定的弧度。那些接近水平和垂直的线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图王导《改朔帖》中首行中用白色虚线标出的是水平和垂直的线,这样我们就能看出斜线和平衡的关系。王导在处理线的方向变化时,总是在不断调整动感和平衡的关系。但一般的书写者往往在极力变化的同时容易忽略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稳定作用。魏晋书法中平衡与稳定的对比使用比较自觉,对比下图的董其昌书法,这种阴阳互补的意识就不明显了。董其昌的线条找不出明确的斜与正的关系。反映出来是线的方向变化较为单一。
 王导《改朔帖》
王导《改朔帖》
 董其昌《白羽扇赋》
董其昌《白羽扇赋》
弧线其运动感为环绕,圆转。闭合的弧线可构成圆形,正圆形的弧线运动为环绕圆心运动,其离心偏向感不强?;∠吒莘较蚩煞治?,上弧线、下弧线、左弧线、右弧线等。横线和弧线相结合会出现仰和覆。竖和弧线相结合会出现向和背。
单字结构一般由多个笔画组成,每个线都有自己的动势,相类似的线会构成势群,有主势和辅势,重复的数量可以决定其势的强弱。重复的次数也决定风格的强弱。如张瑞图的草书反复使用横向线等手段,个人风格也就越强烈。如下图(斜势,横势,纵势)
 纵势
纵势
 斜势
斜势
 横势(张瑞图书)
横势(张瑞图书)
 张旭《古诗四帖》
张旭《古诗四帖》
近于正圆形的弧线,其运动感较为平静,圆融。如图张旭《古诗四帖》中的左、右弧线接近于正圆形,流动变化中不失堂正之气。徐渭《白燕诗帖》中的弧线加强了横式,运动感飘逸。
 徐渭《白燕诗帖》
徐渭《白燕诗帖》
4、 线条墨色变化所产生的动感
线条的墨色在比较湿润,单一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线条中断的书写速度,可见线条轮廓的笔触感是运笔速度显现的关键。线条内部由于笔锋绞转产生的浓淡变化也是对运笔动作很好的体现且立体、微妙。从下图林散之条幅、倪元璐条幅的整篇章法的干湿变化来看,书家蘸墨一次书写数字,墨色由湿到枯记录了书家运笔的快慢节奏。由于每次蘸墨量得不同,书写字数不同,干湿位置所处不同,形成了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的快慢、疏密多重节奏,引发视觉动感及空间层次感。如图《湖州帖》米芾在书写到“溺赖”时,笔里墨已经很少了,书写时顺便沾了些水继续书写,书写的动作,节奏都清晰可见,尤其一笔中绞转呈现的浓淡变化体现了毛笔立体的运动感。整篇书写节奏强烈,明显。
 颜真卿《湖州帖》
颜真卿《湖州帖》
 林散之书
林散之书
 倪元璐书
倪元璐书
编辑:陈佳
关键词:徐子钧 书法形态动感的感知 线条动感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