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陶孝云: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心灵吗
在计算机能否具有类似人类的意识和智能这个问题上,有些报道认为既然机器在围棋上能够战胜人类顶尖高手,那么它在心智水平上也不会比人类差,甚至它很快能够战胜和控制人类。当然,也有很多人持保留性观点,认为尽管机器在部分智能比赛中可以胜过人类,但要想具有人类级别的意识和智能是非常困难的。那么,什么是人类的心灵?机器究竟能否企及甚至超越人类心灵?
从心理学的划分来看,心灵具有认知、知觉、行动以及意识与自我意识这样一些基本???。认知是由我们的思维和判断等一系列内在心理活动组成的;知觉是我们通过感官通道获取外界信息的活动;行动是我们心灵输出的部分;意识是伴随着这些心灵模块的工作存在的,通过意识我们可以知晓并说出自己当下的心理状态;自我意识是一种将自我作为对象的意识。对于心灵,我们可以理解为包含这些??榈恼濉6鼻叭斯ぶ悄艿闹饕ぷ?,涉及的是认知层面。当然,现在感知智能的研究与产业化也日益兴盛,如语音和图像处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至于行动智能,近几年也有一些机构做得非常好,如Alphabet公司的波士顿动力。但实际上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认知的人工智能来实现的。
最近,又有研究通过模拟人类的大脑这一更为基础性的方式来“全方位地模拟人类心灵”。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了一个名为Spaun的机器,它里面有250万虚拟神经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功能性大脑模型。Spaun可以做简单的工作,比如模仿人类大脑进行看、听、记忆等基本认知活动,也可以做一些拷贝行为,比如模拟作画,还可以犯类似人类的错误,用类似人类的速度处理一些问题。最近,该研究的主持人以利史密斯甚至认为人工心灵的时代就要来到。虽然相较于人类千亿数量的神经元,现在机器的神经元还很少,但是它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已经表明了它未来企及甚至超越人类心灵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进步,谷歌、IBM、高通等一些企业的研究的深入,深度学习与控制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进展,以及来自各个政府、企业的一些资助项目的推动,包括欧盟的人类大脑计划、奥巴马政府的大脑计划以及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推动的各项相关计划,以利史密斯相信,应该可以做出全方位模拟人类大脑的机器。他还给出了未来50年人工心灵的进展时间表。这个时间表显示了在冯·诺依曼架构和神经模拟架构上的人工心灵在每个阶段(比如5年、10年、15年内)可以实时处理的神经元数量和可以执行的心灵功能:在刚开始的5年里,这样的机器所做的工作很有限。比如,它对所识别的视觉和听觉信息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它只具有非常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它的行动也很受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用的神经元模块越来越多,它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25年后,冯·诺依曼架构在物理学层面受到一些限制,神经模拟架构的做法更具优势。这时候机器已经可以表现得基本类似于人的心灵。50年后,人工心灵就可以全方位超越人类的心灵。
然而,人工智能究竟能否像以利史密斯这样的乐观者预测的那样,会企及人类心灵并超越人类心灵呢?对此,笔者将从人类心灵的本质这一维度来考察机器究竟能否具有人类心灵,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灵之间有没有什么界限或鸿沟。我认为基于人类心灵和人工智能的本质不同,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如下七条鸿沟:主观性与客观性、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私密性与共享性、个体性与集体性、离线性与联机性、情绪性与无情性、可错性与无错性。
主观性是人类自身无法摆脱的一种心灵特征。思想、知觉和行动必然是归属于某个主体的,包含了主体的自发性特征和接受性特征。而这种心灵的主观性方面本质上是与一种独特的视角即第一人称视角相结合的,并且也是仅仅内在地通过这种视角才能理解的。主体了解自身意识状态内容的方式也是无法向他人开放的,是私密的。这种对心灵内容的第一人称视角的获取在质性上是不同于第三人称视角的获取的,这也是作为第一人称的体验者与作为第三人称的观察者的差异。任何由心灵给出的客观的、物理的理论都无法逃离这种视角,而单纯的物理世界中的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却可以外在地由多个视角来理解,因为人工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是被设计的,是可以复制的。作为被设计者的人工智能本身则是一种相对于设计者的客体的存在,而非作为主体的存在,因而也无法呈现出主体无法避免的主观性和主动性。它对信息的接收,也只能是一种外在的所与,而非主动吸纳;对于信息的处理,它最多只是进行一种第三人称式的观察和操作,而并非第一人称式的亲历。对于这种无主体性的、只能呈现客观性的人工智能,设计者是可以随时获知它内在的处理状态和信息内容的,即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可复制的和可共享的。这是人工智能这种数据化事物的重要特点,只要有信息就可以共享。而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有私密的部分,除了第一人称视角所带来的无法向他人开放的私密性外,我们心灵中的很多内容本身也不是可以完全被语言刻画出来进行交流的。能不能共享是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灵之间非常重要的一条鸿沟,它会带来如下鸿沟。比如人工智能是一个集体,它们可以随时连接起来,而人类心灵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尽管目前有很多社交平台和技术力图沟通个体之间的离线的心灵,但是具有私密性和主体性的心灵,根本上不会出现机器间那种信息完全共享、并行处理的特征。再比如人类有情绪性,机器是没有情绪的;人类在下围棋时经?;岱复砦?、遭受失败,但是机器不会,即便机器出了错,也要归咎于我们的算法以及我们给它的数据。
那么以上这些鸿沟产生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灵最根本的差异在哪里呢?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心灵的很多重要特征,比如自主性。但这仅仅是模仿,因为自主性概念本质上是排斥模仿的。而且,自主性还会涉及我们的行动和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又很难实现,因为数据的完全共享性与自我意识的个体性难以兼容。另外,我们的认知、知觉和行动模块里面又存在现象性。即使我们了解清楚了大脑的一切构造,在我们的物理世界里面也无法做出这种现象性的东西来,这就是所谓的意识的“难问题”。自主性和现象性可以说是人类心灵所独有的特征,是人类心灵与人工智能之间更深层次的差异,它根植于人类个体的肉身性和数字的可共享性之间的根本不同,而这正是两种心灵的异质性的基底。正是这种肉身的存在使人类心灵具有了自发自为的自主性来维持这种存在,也正是这种肉身的运作使人类心灵具有了独特的现象性。
总之,从目前人工智能的进展来看,我们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让机器具有认知之心。当然也有些没有做到,如认知里面的现象性。自主之心、现象之心、意识之心,这些都是目前人工智能很难处理的问题。由于人类心灵和人工智能的根本性的不同,要让机器具有类似于人类的心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陶孝云 人工智能 人类心灵 心理学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