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官邸制”不是灵丹妙药
据报道,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日前发布《行政改革蓝皮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No.5(2016)》,一份以该书总报告形式同时发布的问卷调查显示,9成受访者认为我国目前实行官邸制的时机已成熟,建议抓紧相关条例的起草和制度构建,做好顶层设计,在不动产登记制等基础制度的基础上,抓紧建立官邸制。
关于“官邸制”的讨论,此前已经热闹过好几次了。就像潮涌一样,来的时候阵势很大,而退去后除了一地鸡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都不会留下。很简单,在官员住房信息尚未清晰、不动产登记阻力重重的情况下,讨论“官邸制”,不免奢侈。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讨论或主张,甚至有转移话题的嫌疑。
论者颇喜欢拿他山之石来错玉,找到一个“官邸制”,就如获至宝,以为是一个新词,不加选择地移植、嫁接过来。殊不知,任何制度都其来有自,都是从特定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绝非凭空而降。从这个意义上讲,“官邸制”不会是制约“以权谋房”的灵丹妙药。
“官邸制”之所以让人觉得美好,首先是因为人家的制度基础中,官员财产并非秘密,已经实现可查、可看,透明度很高。其次,人家的“官邸”是流动的,在位即有官邸,明朝挂冠去,则“官邸”亦易主。
反观我们,则不免沮丧。且不说官邸不官邸,那些分配给领导干部的住房,鲜有腾退出来的。在职时居住,退休后还住,自己死了子孙还在住。若是依照这样的思路搞“官邸制”,不仅不可能厘清权力的边界,反倒有洗白官员“以权谋房”的嫌疑。
至于那些虽无官邸之名,而行官邸之实的情形,更是所在多多。有的官员,总是夸夸其谈“自己也买不起房”,实则早已通过权力廉价或者干脆以权力换取多套住房;有的官员,似乎没有自己的住房,却常年住在星级酒店的套房里,以酒店为官??;还有的官员,则纵容部下把单位的办公房按照酒店标准搞成“官邸”,等等。
也就是说,这些年来,在官员住房方面,领导干部一边享受着过度保障,一边却还在向西方看齐,搞什么“官邸制”。在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背景下,这当然会加大社会内部的断裂和冲突。特别是,一些已经落马官员堪称过分、无度的生活享受,一经媒体曝光,更是激起了强烈、持续的民意反弹。在这样的情形下,再来讨论“官邸制”,未免荒诞。
可见,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推动什么“官邸制”,而是在于执行和落实好目前已有的好的制度,比如官员财产公开、不动产登记制等。
一方面,下决心推进财产公开制度,加紧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从技术层面降低监管成本,提高违规违法的成本。应该尽快构建住房信息等相关的数据平台,并向社会公开。目前,有媒体报道,全国很多大中城市都在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市,不妨将官员以及政府机构的相关信息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若要做到这些“公开”,困难并不在于技术层面,而恰恰在于各级官员及相关政府机构有没有“自改革”的勇气,敢不敢向自己的利益开刀。
另一方面,还应该继续清理官员的“住房腐败”,不仅要明确专人、专门机构对干部住房、办公用房、公车等的管理,也要强化对这些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务求将明文规定落到实处,而不是随意乱打折扣。这其中,除了制度体系内的正常监管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民众的监督作用。辟出专门渠道,察纳雅言,督促落实。
只有先把底数搞清楚了,权力也有清晰的边界了,以往的灰色房产透明可查了,则“官邸制”之类的制度创新,未必不可以尝试、探索。(胡印斌)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官邸制 行政体制改革


西藏首只“本土”羊驼满月 呆萌可爱迎游客
美联储主席提名人选暗示12月加息条件成熟
德国圣诞市场加强安保措施
肯尼亚连任总统肯雅塔宣誓就职
成都首条环线地铁特色车站亮相
俄罗斯联盟-2.1B火箭搭载气象卫星发射升空
菲律宾手工开矿人生活实录
布达佩斯至长沙中欧班列回程线路开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