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徐闻菠萝事件”究竟亏在哪?
光明网评论员:谷贱伤农,果蔬也一样。广东徐闻县今年菠萝滞销,媒体报道说“一毛钱一斤都没人买”,有网络电商“笨鲜生”帮助销售,卖出六十万斤,但是买家收到的菠萝大部分已经坏了。果农被指坐地起价、掺杂熟果,导致电商亏损,几近破产。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当地农业部门表示正在调查,而果农又有其他说法。
十斤装的菠萝,29.9元包邮,还送一把菠萝刀,总共卖出了六万份。如果剔除采摘到包装、物流到配送等成本,这“良心价”的十斤装菠萝,确实是带着“帮扶”的善意扑面而来的。遗憾的是,一件挺正能量的事儿,最后“满盘皆输”收尾——果农没有摆脱亏损,还背上黑心骂名;电商费了力又赔了本,还要面对“差评”善后;消费者花钱买堵心,收到的是烂菠萝……“徐闻菠萝事件”,究竟亏在哪一环呢?
眼下有个迷局,其实挺耐人寻味:比如徐闻县一家菠萝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称,“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子遇到过这么多电商来,他们也不太懂菠萝,一下子蜂拥而上?!庇直热缬型褡⒕莩剖恰氨肯噬蓖攴⒉嫉乃得?,指责徐闻县的果农“坐地起价”,菠萝价格在媒体报道滞销之后从两三毛一斤涨到一块五一斤,翻了六倍。再比如徐闻县菠萝协会会长说,“包装一定要做好。你这个包装不好的话,再怎么样的菠萝都会烂的。用这个纸箱一定要舍得投资,像他们有的做的纸箱一块钱一个,我做的纸箱四块五一个?!?/p>
听了这么多,是不是有点懵?简而言之,尽管彼此很客气,尽管此事没有进入“撕”的状态,但“鸡同鸭讲”的怨尤,也是一目了然的。
具体到“徐闻菠萝事件”上来,几个直接的疑问亟待回答:第一,商家非果农,就算面对菠萝是“小白”一只,那么,果农或协会或地方部门,是不是该作为行家里手提示些可预估的风险?如此大规模的“爱心帮扶”,非要在人家亏本后才露面做些“高人指点”?第二,弱势者非永恒有理。果农卖不掉菠萝不容易,逐利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在帮扶程序上坐地起价,这菠萝的甜味似乎总有点变味的意思。好在地方调查意见展开,有无“掺杂熟果”的行为,是要有个交代。第三,菠萝大丰收、菠萝卖不掉——这一幕何其相似?土豆经历过、大白菜经历过、葱姜蒜经历过,想问一声,徐闻菠萝快要烂在田间地头的时候,除了电商“献爱心”,地方职能部门拿出了怎样的应急预案或给力举措?
拉拉杂杂的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两个问题:说好的供给侧改革呢?说好的农业产业化呢?“徐闻菠萝”既然是地方品牌,种了这么多年,有没有差异竞争思路、有没有结构改革举措?更关键的是,菠萝不是一夜长大的,种植数量与成熟状况,地方农林部门不会全然不知。明知道大丰收必然带来供需失衡,早干什么去了?理论上说,粗放的价值规律就是一个“坑”,唯有科学有序的宏观调控能将之“填平”。果农跌进菠萝的“坑”里,电商跳进菠萝的“坑”里,那么,谁在“坑”外作壁上观呢?
在更广阔的中国农村,这迟早是个无法规避的矛盾:一是农业规模经营大势所趋,集约化、片区化;二是农业产业化短板迟迟未补,靠天吃饭、靠别人挣钱。“徐闻菠萝事件”究竟亏在哪?不是亏在电商“不懂行”,也不是亏在果农“挣钱心切”,而是亏在菠萝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不知道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趋利避害、顶风冒雨。让脆弱的农副产品“坚强”起来,不是烂在地里后再动“花花心思”,早做准备,早有打算,好过靠“爱心奉献”或“市长吆喝”过日子。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菠萝滞销 徐闻菠萝事件 电商 笨鲜生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