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学校勿成校园欺凌“第一道防线”
如果校园欺凌从界定到处理,均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下不为例或者??罴觳榱耸轮涠闵劣我?,那么,一种多方受害的非合作博弈就会形成。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开始对校园欺凌现象专项治理。这是好事,校园欺凌的确该认真管管了。这些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屡见于新闻报道。有的不仅情节恶劣令人发指,甚至还公然录制视频在网上炫耀。戾气蔓延甚至殃及教师群体,出现了直接伤害乃至杀害教师的极端例子。
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以及此次专项治理行动本身,都反证了相关法律的粗放或执行力的不足。现实经验是,只要不出现特别恶劣的后果,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几乎都处于沉睡状态;更何况还有未成年人?;し?、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与青少年犯罪年龄下移现实的扞格。国人很多时候缺乏法治精神,习焉以和为贵的传统伦理,一旦出现校园欺凌,学校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等利害关系考虑,反倒可能成为施害者的“第一道防线”。例如,当备受关注的洛杉矶中国留学生施虐同胞一案,最终以多名留学生的获刑告终时,几乎同期发生的南京某中学的欺凌事件(施虐程度几乎不相上下),处理结果却几不为外界所知。
法律法规,按理说不只是为了事后惩戒,而是为所有公民构筑安全空间。这一理念的实现,有赖于规则的细化、责任的明确,以及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刚性,刚性才能确立规则制度作为守护神的威慑。如果校园欺凌从界定到处理,均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下不为例或者罚款检查了事之间躲闪游移,那么,一种多方受害的非合作博弈就会形成。
施加校园欺凌的学生,习惯了违法行为只在学校解决,相信学校不能拿他们怎样(最多是处分),进而相信受害学生不敢举报或者不怕被举报,因而越发肆无忌惮。受害的学生,只要所受欺凌在可以忍受范围,往往也不敢举报。因为他们也知道学校不会拿对方怎样,举报招致的可能是变本加厉的报复。而学校也不习惯在法律框架下解决问题。有些学校由于害怕出现极端事件、害怕社会舆论,往往在受害学生和施害学生之间进退失据,只能诉诸批评教育等有限的内部手段。这无形间又纵容了施暴者的戾气。
此番《通知》规定,对造成恶劣影响的校园欺凌事件,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这对于破除博弈困境,无疑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想要真正消除校园欺凌,仅有专项整治还不够,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校方和有关单位的救护责任法律化,让管理不善、监护不周者付出轻则民事、重则行政甚至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必须根除架空法律、法规的博弈困境。如果对校园欺凌背后的中国世情缺少足够的警醒,不打开校门,让法律“进门”,专项治理之后,问题可能还会重来。而这,又何尝不是法治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
□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校园欺凌 校园安全


布达佩斯至长沙中欧班列回程线路开通
开罗民众烛光悼念恐袭遇难者
英国皇家卫队换岗仪式现海军 系400年来首次
全国新闻战线“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主题采访活动在中
白宫新装迎圣诞
古巴市政选举开始投票
第54届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揭晓
双层圣诞旋转木马亮相重庆市中心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