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观察中国经济要走出经验主义误区
——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
观察中国经济要走出经验主义误区
——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
观察经济现象的方法、理论偏好,往往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近期,两家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引起广泛关注。如何从理论的层面拨开悲观论调的重重迷雾?如何看待当前改革中遭遇的来自增长和稳定方面的挑战?改革和增长、稳定是不是真的存在不能同时实现的所谓“不可能三角”?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误判,往往产生于错误的观察方法和偏颇的理论依据。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须过度倚重需求侧的刺激政策,降低了金融风险,完全可以打破所谓的改革、增长和稳定“不可能三角”。
记者:有国际评级机构将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如何从方法论的角度认识这些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误判?
蔡昉:中国在改革开放长达33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年均9.9%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人们习惯于这种高速增长之后,对2012年以来中国增长减速,就容易产生疑惑。那些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误判,产生于错误的观察方法和偏颇的理论依据。一旦将这些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错误方法论予以澄清,必将拨开重重迷雾,重新看到中国经济前景的一片光明。
宏观经济学本来是由周期理论和增长理论两部分构成的,但是,专注于周期问题研究的学者往往缺乏增长视角。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习惯于把观察到的经济增长减速,作为需求不足导致的周期现象来进行分析,因此,他们往往寄希望于刺激需求的政策能够扭转经济下行趋势,而在增速下行的势头始终未能触底的情况下,便会表现出过分悲观的情绪。
然而,把这个方法论应用于观察中国经济增速的减缓,无疑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不是周期现象。我们可以从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增长缺口看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潜在增长率高达10%左右,如果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发生任何阶段性变化,潜在增长率仍然保持那个水平,目前实际增长率只有7%左右,则意味着尚未达到潜在增长能力,存在增长缺口。如果我们承认随着发展阶段变化,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下降了,则会看到目前的增长率仍然符合潜在增长率。
虽然增长速度下降了,但是,没有增长缺口就意味着不是周期现象,而是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表现,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如果我们把世界各经济体按照人均GDP进行排列,可以看到,经济体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经济增速递减是规律性的现象。处在更高收入水平上的中国,与自身之前处在较低收入水平时比较,增速有所降低无疑是正常的。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观察中国经济 走出经验主义误区


万达集团组织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重庆红酒“博物馆”迎客 5000多种红酒集中展出
斯里兰卡总统宣布11月14日议会复会
2019年“科学突破奖”举行颁奖仪式
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金融和能源等领域制裁
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即将举行
探访进博会主宾国展馆
中国电子鞭炮走俏印度排灯节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