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董明珠为什么不想造火箭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4月14日)有媒体报道说,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辖下的格力将要造汽车。
据上述报道,3月6日,格力发布了《关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停牌公告》。公告称,格力正在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交易的标的为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珠海银隆是一家新能源企业,其官网显示,该公司自2009年进行产业化投资,要打造的是以锂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整车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
最近几年,董明珠经常成为媒体热点新闻源。先是其在大庭广众之下与造手机的雷军设下10亿“赌局”,后是声称也要步雷军后尘生产手机,今年“两会”上则又说看到那么多国人趋之若鹜赴日购买电饭煲“生气”,于是要造电饭煲……总之,董明珠要造的东西已经不少,而造汽车不过是其最新的一个点子罢了。
格力要造什么,在相当程度上,当然是由董明珠说了算。这种决策,不要说外人,就是格力内部的人怕是也少有人可以置喙。不过,决策以外,旁观者当然可以评头品足,权衡成败。毕竟,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其扩张成本将分摊至投资者头上。如果说造手机、电饭煲这种“小玩意儿”的决策即使有错,还可以及时止步掉头的话,那么,造汽车的铺张规模和前期成本投入一旦不妥,将成为企业及其投资者难以甩掉的一个包袱。
中国现在的电动汽车热,其实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个被用作市场炒作的概念。不论是汽车电池的核心关键技术,还是电池充电、报废处理等相关技术,甚至是汽车总成系统的技术和工艺,都没有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即使在国外,掌握这些核心关键技术的汽车企业,也仍在推动技术达到成熟且可以商业化的路途中。更况且,国外一些掌握了某些电动汽车的核心关键技术的汽车企业,常常根据油驱汽车的市场,将已研发的技术及其工艺搁置、封存起来,视市场情况及其前景不断释放相关技术“突破”。
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汽车企业将会在电驱汽车领域实现世纪性的跨越式赶超。如此,难道电驱汽车相关技术可以脱离其他构成其发展应用环境的技术而存在?难道电驱汽车相关技术的研究可以突破其他研究和技术的限制而“独善其身”?如果在电驱汽车领域可以实现世纪性的跨越式赶超,那么,在其他领域为什么就不可以?而其他领域可以,那么,科学发展不就成了没有平坦的远道可走,而尽是省事省力的捷径了吗?这种说法之不合常识和常理,稍想可知。
电动汽车的相关技术,在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就像有中国专家不无嘲讽地评价昨天扎克伯格发表的关于Facebook未来10年发展设想时所说“属于幻想性的技术”。不过,正是怀揣着幻想,加之对幻想进行年复一年真金实银的投入,电驱汽车才走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其实,执着于幻想的人,可能根本不在乎这种冷嘲与热讽。马斯克造特斯拉时,不陌生于这种腔调,要把SpaceX火箭回收之时,则已习惯了这种腔调。
如马斯克这类人,有了可观资本实力之后,并没有把资本投入到那些为概念所笼罩的市场热门领域去赚快钱,而是“挥霍”在有可能导致倾家荡产的幻想领域。如果追风赶潮,哪来SpaceX火箭的成功回收呢。马斯克的幻想是飞,但是,他肯定不相信“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的机会主义哲学。站在风口的猪也许能飞起来,但不论飞得多高多远,也成不了飞行的火箭,而其结局却早已注定。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格力 董明珠 造火箭


中东艺术家联展亮相香港苏富比
鲁南高铁箱梁架设全面展开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开幕
长春迎首场降雪 大熊猫雪地撒欢
第13届中美电影节在洛杉矶开幕
港澳首签CEPA强强联合 共乘大湾区发展东风
土耳其庆祝共和国成立94周年
葡萄牙议会否决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