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民国成都茶馆往事
民国的成都茶馆极盛时有六七百家。知名者如皇城坝贡院有吟啸楼,登楼品茗,倒真是不妨一抒胸臆;鼓楼南街有归去来,店堂雅洁,相传老板曾经宦海;总府街有茶楼濯江;此外还有消闲处、会友轩、停月居、掬春楼等。
更多的茶馆没有那么风雅的招牌,店堂也极平常甚至草率。茶馆里相熟的茶客抢着付茶钱,激烈得仿佛快要动武的场景经常上演;街坊邻里有什么纠纷,依然会忍不住说:“走,口子上茶铺去讲理?!?/p>
城区的茶馆很多是使用井水的,若哪家茶馆特意在招牌上写明“河水香茶”,那的确是可资招徕的。成都井水含碱性,不如河水口味纯正(望江楼旁的薛涛井例外,口碑极佳,不知因紧靠锦江还是沾了薛涛的香泽,不但成都人以饮到薛涛井水为赏心乐事,连远在重庆的“风雅”人士也不惜山高路长,从薛涛井汲水回去泡茶),所以不少茶馆,雇人每天从河里挑水,后来有了板车才改用板车运水。
那些临河街道上的茶馆当然是近水楼台,尽得方便。锦江南岸九眼桥头的太平下街是成都的竹子交易市场,茶坊酒肆因而很集中,住户仅200多家,茶馆竟有7家。这些茶馆都是依水而建的吊脚楼,取水最为方便:将水桶吊在手转轱辘上或拴在竹竿上,探腰即可打水。灶旁都有用石板镶成的水池,池中先用明矾沉淀河水中的泥沙,再将水舀到陶瓷缸里过滤,滤后的水再用铜壶烧开。陶瓷缸里由下到上铺有棕丝、沙粒、小石子若干层,清亮的河水经这么一处理,特别甘甜沁人。
在自来水尚未普及的年代,锦江水是成都人取之不竭的上佳饮用水。
清末民国时成都的茶馆,有些是袍哥组织或商业帮会聚会之地。如安乐寺茶馆是粮油业的;下东大街的闲居茶馆是纱布业的;上东大街的留芳、城守东大街的掬春楼、春熙南段的清和茶楼是丝绸缎业的;安乐寺对面新商场茶社、春熙东段江楼茶社、大科甲巷观澜阁是印刷业的;提督街魏家祠茶社是皮鞋业的;商业场的品香是枪支鸦片的交易市场;督院街口的茶馆是全城武师会聚之处;还有的茶馆是同乡会、同学会的会址,像中山公园(后来的文化宫)的茶馆内就挂着富顺县旅省同乡会、屏山县旅省同乡会等几十个会牌。
商业场的昌福馆需从弄堂拐弯上楼,陌生人不太熟知,它是文人墨客聚集之所。著名作家何满子上世纪40年代在成都编报纸副刊,他每两三天必去那里一坐,既可遇到文化界不少熟人,索稿交稿也都在茶座解决,十分方便。成都茶馆是旅人们来蓉后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它对外乡人的亲和力、感染力同样浓酽。
抗战期间,随着下江人的大量涌入,成都人口激增,茶馆也随之增加。由工商界人士廖文长在城守东大街开设的华华茶厅,有茶座1000个左右,堪称当时的西南之最。茶厅三个大厅当道处都悬着纸板大日历,还抄写了很多治家处事格言,格调颇不俗?;杼卮Ψ被桃登?,交通便利,邻近大小餐馆也多。它开张不久,虽未挂牌成为某行业的公会,但很快成为附近各乡各县人士在蓉的聚会场所,时常高朋满座。它的茶具考究,茶叶又全是每年从大邑、邛崃采购的春茶,自烘自窨,物美价廉。它给顾客擦手的毛巾共有七套,逢星期一便用印有“星期一”字样的,令顾客觉得颇讲卫生。当然,华华茶厅能成就其不凡的规模,还是仰仗了成都平原人人嗜坐茶馆这一雄厚的“民众基础”。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民国 成都茶馆 成都 茶馆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