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惯性的“吐槽”需要“压舱石”
日前,一项调查显示,67.0%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多是动不动就“吐槽”的人。对于动不动就“吐槽”的人,43.1%的受访者表示反感,仅5.3%的受访者表示欣赏。72.1%的受访者希望在公共话题的讨论中,听到更多理性声音,看到更多建设性意见。(3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在这样一个“表达”的时代,“吐槽”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一个舶来品,“吐槽”通俗地讲,就是不给对方面子、当面揭穿数落的意思。在网络建构的表达空间里,“吐槽”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让许多人释放了表达欲望,情绪的“无障碍”表达让“吐槽”大行其道。不论是发表观点,还是发泄情绪,抑或表达利益诉求,“吐槽”为一些老百姓“沉没的声音”找到了一个出口。从这个角度上说,“吐槽”具有显性的正功能,为公众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
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在浮躁、喧嚣、炒作、忽悠、炫富、装穷、暴戾、冷漠等不良社会心态的裹挟下,众声喧哗的“吐槽”,不可避免会导致舆论场域的“一地鸡毛”;“吐槽”从某种意义上沦为纷乱信息、偏激情绪的“温床”,让网络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
我们渴望真相,可是真相往往被喧嚣遮蔽着;我们渴望理性,但理性常常被情绪性的态度所左右着。情绪化的“吐槽”,往往会放大情绪张力、弱化事实厚度;一旦“一叶障目”,难免会导致以偏概全,从而影响人们对公共话题的价值判断。碎片化的思维方式,轻率任性的表达模式,让“吐槽”在满足人们表达快感和成就感的同时,也给网络空间留下了安全风险。
“吐槽”看似是私事,实际上却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可能会造成信息性的社会影响。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用户习惯报告,称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有62%表示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在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没有审慎的理性分析和笃定的价值判断,热衷于传递负面情绪和“坏消息”,既损伤了网络生态,也加剧了社会风险。
发挥“吐槽”的正功能、抑制其负功能,离不开公众参与。做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社会心态的“压舱石”,不仅是媒体的责任,也是一个有担当公民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理性地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和公共事务,有助于让“围观温暖中国,围观改变中国”成为美丽的图景。(杨朝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吐槽” 表达 生活方式


大型杂技剧《花木兰》在澳门举行传媒预演活动
西藏:布达拉宫广场花团锦簇迎国庆
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隆重举行
“18至20世纪俄罗斯帝国珍品展”广州开展
大熊猫“彩陶”“湖春”启程赴印尼
2017年“文化中国·全球华人音乐会”在京举行
300幼儿同唱祖国生日歌
中国出版代表团亮相内罗毕国际书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