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不能让“返乡笔记”玷污了乡村文明
春节的烟花散尽,年味随风而逝,但是,一些流传于“朋友圈”的返乡笔记仍余热未尽,并持续发酵,给公众的认知里,贴上世风日下、村民愚昧、抱残守缺的乡村标签,从而成为公共话题,引发被标签化的乡村如何走的讨论。难道乡村文明真的沦陷了?村情民风真的很糟糕?愚昧赌博真是乡村的写照?
作为农村游子,我的家乡位于西北陇中一个叫双岔的小山坳里,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于世,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乡亲们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定西精神,于2002年整体解决温饱。也是这一年,我离开家乡,浪迹城市。
今年春节回到家乡,乡村、乡景、乡亲、乡音,一见如故,淳朴民风,初心未改,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特别是传承下来的每年唱大戏、闹社火等乡村文化娱乐活动一如既往的举行。这于多年背井离乡的我来说,算是一种乡愁的诠释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
事实上,每到春节,我总会想念家乡那种长音回荡、鼓舞狮闹、唢呐声咽,唱大戏、闹社火的欢乐场景。相较近年来不时见诸媒体、流传于“朋友圈”的返乡笔记所记录的乡村凋敝、民风堕落、文化衰败、人情蜕变、赌博盛行,我更倾向于这些只是局部,并非中国农村的全部,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十多年过去了,家乡的改变就是每家每户的房子漂亮了,逼仄难行的乡间小道上有了柏油马路,人的衣着鲜亮,生活富足。不变的是无任何参杂的亲情、友情、乡情,多年未见的热情,诚邀做客的盛情,积极参与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激情等等,与“朋友圈”的各种“文化衰败、民风滑坡”论相去甚远。
不可否认,中国的农村异常复杂,这与国情、城乡分治的体制以及自然条件有关,但是,仅凭来也匆匆、去也匆的一些返乡笔记就给乡村打上“世风日下、愚昧凋敝”的标签,未免有失偏颇。
首先,一些所谓的返乡笔记或见闻,在没有证实证伪的情况下,无底线的媒体为博眼球大肆转发传播,无形中抹黑了农村。比如火热了整个春节的“上海女孩逃离农村”、“村妇组团约炮”等无节操新闻,让农村蒙受“奇耻大辱”。
其次,即使一些有事实存在的返乡笔记,也难免参杂记录者的主观意识在里面。一方面,比如赌博之风,拿我的家乡来说,在村民们集体组织唱大戏、闹社火等文化娱乐活动时,难免有一些人小聚而赌,但乡亲们绝对是嗤之以鼻的,而这些聚赌者,也大都是在外务工人员。所以,要说赌博恶习,也是从城市传到乡村的,绝非是民风使然,把这种不良之风算在乡村头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因此,仅凭一个春节7天假期的“返乡笔记”来主观臆断乡村文化、淳朴民风的沦陷和滑坡,不只是偏颇片面,而是在体质割裂开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再用意识形态进行切割。如此之思想,何谈缩小城乡差距?更为可怕的是,如此思想和意识形态讨论之下推动的农村向何处去,不但会扼杀掉乡村的淳朴宽仁,而且连世代相传的崇尚礼仪与邻里和谐的乡村文化也被阉割。
当然,不可否认一些乡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谁又能说城市就没有问题?不能因为一些乡村存在问题就否定整个乡村。也不可否认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差距,但是,这些差距,不是用城市文化来否定乡村文化的理由,乡村文化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让短短几天的“返乡笔记”毁了乡村文化,玷污了乡村文明。(董国昌)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返乡笔记” 乡村文明


苹果公司举行新产品发布会
澳科学家量子数据存储研究取得进展
“金鸡百花画影人”全国美术作品展在呼和浩特开展
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在秘鲁利马举行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美洲展在美国旧金山开幕
第72届联合国大会开幕
云南风 民族情——云南省政协特聘艺术家优秀书画作品
科学家破解恒星爆炸之谜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