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对抗恐怖,用枪炮还是用玫瑰
恐怖袭击在巴黎发生后,法语社交网站被一条视频刷屏,内容是有记者问一个四五岁的法国男孩:你明白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发生吗?
孩子说:我知道,因为他们是非常非常坏的人。我们要小心一点,恐怕得搬家吧……
父亲温柔地打断男孩:别担心,家在这儿,我们哪儿都不去。
但是坏人有枪,可能也会开枪打我们的。男孩对父亲说。
“是的,但我们有鲜花!”父亲指向身后的袭击现场,满满都是悼念受害者的鲜花和蜡烛?!拔颐怯孟驶ǚ椿髑古?。”
面对疑惑的儿子,父亲再次强调“这些鲜花和蜡烛能够?;の颐窃独牖等恕!?/p>
这段视频打动了无数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却被一名以色列专栏作家讥讽为:刚挨了一巴掌,欧洲人已经准备好送上另一边脸了!
“过于残酷复杂的真相可以瞒着孩子,但欧洲的问题在于,”他写道,“在于太多成年人居然真的相信‘鲜花蜡烛’能够抗衡狂热的宗教极端组织及其摧毁西方文明的努力。作为一个以色列人,我简直可以想象恐怖分子哈哈笑出声的嘴脸!”
恐怖袭击之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向恐怖主义开战。法国国内传出质疑声:发动战争前,我们为什么不先试试用“爱”解决问题?
《圣经·申命记》中说:要善待异乡人,因为去了埃及你也是异乡人。这句话强调的是以己度人的最大化包容。如果这句话可以部分解释那些有一定代表性的、宽厚到近乎天真的欧洲声音,那么下面这句犹太谚语则可为以色列对待外人的态度代言:
敬待他人,但永远保持警惕。
由于与阿拉伯世界龃龉多年,以色列曾是各类恐怖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绑架、劫持、枪击、爆炸……这些都是以色列登上媒体头条的高频词??植老髯蠲芗诩?耶路撒冷大概几天就会发生一起。公共汽车、菜市场、超市、街道边等人群密集的地方,都是恐怖分子最中意的位置。
几年前,耶路撒冷曾遭遇一场六七年里最严重的炸弹袭击。一个装有两公斤炸药的箱子被丢在汽车总站,在下班下学高峰期,被人用某种方法远程引爆。
整个耶城都听到了那一声巨响,我们的办公室离爆炸现场只有几百米,状况可想而知。
当时我正和雇员在南部出差,在收音机里听到快讯之后抄起电话往回拨,发现所有在耶同事的手机都不通。
雇员在旁边冷静地说,从来都是这样的。每次爆炸之后,所有人都拼命给家人朋友打电话问平安,手机网络拥堵了。
在这个地方,无主箱子通常带有某种特殊的危险含义。当人们在路边发现一个箱子,往往会立刻报警,警方的专业拆弹小组会飞快赶来处理,碰见的确可疑的,就直接丢进防爆桶炸掉。
一个在耶路撒冷打工的中国厨师给我讲,几年前,他亲眼看见一个纸箱子从疾驰的卡车上滚下来,旁边有人喊了一声,只短短几十秒,原本繁忙的闹市跑得空无一人。
以色列人看热闹的兴趣之大,绝不亚于中国人。惟独对爆炸物的恐惧,已经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这大概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道理。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爆炸渐渐少了,几乎没有了。甚至曾经那样的警惕性,也在平静中懈怠了。但那次爆炸,把很多人炸回了几年前。
爆炸之后,我和雇员站在海边一家冷饮店的喇叭下听广播直播。他姐姐坚持不懈拨了几十分钟后终于接通了他的电话,她在电话那头嘤嘤地哭,说:我们又要回到那会了么?这国家又怎么了?
我们的雇员平静地说,姐你抬头看看,我们早就知道这个世界已经疯了,不是么?
对一切恐怖活动有所准备,学会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消化、应对,就这样成为普通人日子的一部分。而在国家层面的实际过招中,一套具有鲜明以色列特色的反恐方法逐渐形成,这套方法简单粗暴却立竿见影: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爱”从来不是以色列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手段之一。
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很多人想起了也曾饱受恐怖袭击之苦的以色列,认为应复制推广严苛的“以色列经验”。
但以色列的反恐经验绝不仅仅是增加几道安检门、出台几条出入境管控方法那么简单。这套反恐法的核心原则是,首先假定所有人,特别是阿拉伯人,都是恐怖分子或可能实施恐怖活动的潜在人群,然后通过检查推翻假定,或主动采取措施消灭可能性。
修建隔离墙,封锁加沙地带,对巴勒斯坦人进出设定苛刻的条件,打击“尚在酝酿还没动手”的恐怖活动毫不手软……这些措施引来无数外界指责,但一名以色列老兵如此解释其中的逻辑:战争不是拳击比赛,没有人遵守规则,当你不能先把敌人按在地上,下一秒趴在地上的就是你自己。
也就是说,还击是自卫,主动出击更是“预防式自卫”,只有身边的人都失去了伤害我的能力,我才是绝对安全的。
这样的方法不合法、不合理,却行之有效,竟也吸引了不少拥趸。一名建议法国学习以色列的美国专家总结了一套“以式反恐法”,其中一项是:请接受这一点,“威慑”的手段本来就不公平。
“既然恐怖袭击者对死亡或肉体伤害无动于衷,你必须用他们最在意的东西威胁他们。比如以色列毁坏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家庭住所,这样的做法或许并不‘公正’,但为了打击这些家庭为‘圣战’事业提供‘殉道者’而获得的巨大社会认同和经济利益,这类手段必不可少。”
此外,他还呼吁全社会对“恐怖分子”采取精神隔离,要让“与恐怖分子有关联”这件事在法国成为一种极不愉快的体验。
这样的论调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站在道德制高点,以“人性”“正义”之名做出非黑即白的绝对判断,再用“文明”的手段将各种新的恶正当化,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受害者的法西斯主义。并非一切反抗邪恶的做法都是绝对正义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善恶难辨的灰色地带。最骇人的恐怖,往往不是由嗜血狂魔或虐待狂发动的惨案,而是由那些真的以为自己是在追求高尚目标的人一手酿造的。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人们纷纷慨叹野蛮反扑的来势汹汹和文明的节节败退。但恐怖主义并不是文明与野蛮冲撞的产物。我脑中忍不住想到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黑衣恐怖分子手持AK47在巴黎音乐厅、体育场向平民开枪,他们枪法专业,训练有素,出手果决;另一个场景则是在巴黎郊区举办的欧洲武器装备展,衣冠楚楚的人们从世界各地赶来,一边斯文地享用茶点,一边分析比对各类新型武器的新功能,研究如何更加高效又精致地杀人。这两个场景不断穿插变换,令人毛骨悚然。
恐怖袭击的最大影响,不仅仅是有多少人死伤,还有人们对这世界失去了多少安全感,以及杀戮与报复种下了多少仇恨,仇恨的土壤里又将长出怎样的黑色花朵来。
对此,玫瑰无力,枪炮两难。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对抗恐怖 恐怖袭击


浙江千岛湖再现“巨网捕鱼” 万鱼起跃
金砖国家媒体首次举办联合摄影展
500千伏川渝输电大通道全线贯通
伊朗发生两起枪击案致1死10伤
德乌帕当选尼泊尔新总理
古巴纪念华人抵古170周年
巴黎举办无人机节
与你在一起:德地标建筑投映上英国国旗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