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公众能够触摸到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仍然太少,我们的文化事业,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史学家倘若撰写当代中国文化史,应该不会错过北京这个秋天的细节: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晨甫一开门,文质彬彬的观众便向武英殿、延禧宫发足狂奔,这一幕最近被更有序的网上预约及现场发号取代;正午骄阳胜火,逶迤长蛇阵六七个小时的守候,只为了向《伯远帖》、向《游春图》或《清明上河图》张望致敬;入夜,观者仍徘徊不舍离开……每一位观众的眼眸,都闪动着敬畏、欣喜且小心翼翼的光芒——这投注于文化高山的敬畏之光,让这个时代熠熠生辉,或将成为烛照文化传承路径的一盏盏路灯。
在这个手指轻点便能与全球顶级艺术品谋面的时代,任何艺术珍品似乎都触手可得,细节放大、专业点评、回放重温,得来全不费功夫,为什么还一定要到故宫一亲国宝芳泽呢?盖因与古代诗书画大家的原作同居一室、直接谋面的机缘可遇而不可求。
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钤印一一活了起来。宫廷墨宝珍存,奉百姓清赏;青史遗文面世,恍词客有灵。我们仿佛有幸穿越千年,和不同朝代先贤团团揖坐,如见先人伏案时毫端蕴秀,如嗅先人泼墨处芝兰之气。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仍然能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仍然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何况是和古书画典藏宝典《石渠宝笈》著录的多达283件清宫书画珍品呼吸相闻、气息相通。这是《石渠宝笈》辑成200年后的首次集体亮相,只冲这一点,沉迷书画的今人,就比200年间的同道幸运多矣。那是运笔于1600多年前的晋人书信,那是涂抹于万国来朝的大唐遗墨,那是历经战火、兴衰甚至阴谋而幸存的宋代山水与明清园林……每一件珍品,都有漫长的劫后余生故事,200年等一回,排6小时的队,也值了!
不为求温饱,不为谋功利,只为了与先人遗泽心魂相守,北京故宫烈日下的这个曲折而静默的队形,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即便放眼全球,对文化艺术如此渴慕的情形,也属罕见,或只有5年前上海世博会的排队阵容可以比拟,那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排队七八个小时,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和高科技洗礼。从上海世博到故宫特展的蜿蜒长队,其实也是一种警示: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文化需求同样迅速放量。因为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国人文化渴求的旺盛与文化供给的相对贫乏,正形成巨大反差。不是公众没有文化追求,而是他们能够触摸到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太过稀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文化事业,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感谢故宫在院庆90周年之际推出的这个特展,更感谢故宫人为这个特展筹谋的苦心孤诣和辛苦奉献。故宫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因为不忍,而把闭馆时间一推再推。唯有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敬畏,才能催生出这样的特展、这样的温馨场景。就在前几天,这一展览网络版上线,为更多人一睹文化珍宝提供便利。多么希望,类似的展览,能更多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让更多的人受到文化洗礼,甚至成为中小学生的历史课件,让他们也有高山仰止的机缘,真正“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让更多的文化珍存活起来,需要更多的敬畏与苦心孤诣。唯其如此,中华文明的薪火方能传之久远。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敬畏之光 文化传承 文化产品 石渠宝笈特展 艺术品


“飞豹”起飞三连拍 跟着战机心飞翔
趣味校园象棋文化节
航拍黄土高原连绵油菜花勾勒“嫦娥画卷”
全国首例人工哺育成活的灰海豹在青岛亮相
克里米亚地区现粉红色盐湖
NASA在新西兰放飞巨型超压气球
美媒体称特朗普税改方案拟将企业税降至15%
法国为殉职警察举行悼念仪式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