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民间家书里的抗战
抗战家书作为一种档案文献,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各阶层人民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抗日笺
■演讲人简介:
张丁先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抢救民间家书组委会秘书长。2005年发起并主持抢救中国民间家书活动,从海内外征集自明清以来的各类家书4万余封,策划推出2个家书常设展、4个临时展,主编家书文集9部,创办公益网站“中国家书网”,在报刊发表家书研究文章30余篇。
毋忘国耻信笺
编者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在这期间,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辞别家人,远离故土,坚守在抗战第一线。他们的抗战情怀及民族精神便在一封封家书中呈现出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期讲坛特邀请张丁先生来讲述民间家书里的抗战。
还我河山信笺
■精彩阅读:
□民间家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军人之手,有的写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民族危亡时刻,不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不论将军,还是士兵,中国军人都表现出了应有的血性和民族气节,保家卫国而不惜马革裹尸。
□穿越历史硝烟,重读一封封感人肺腑的抗战家书,不仅为了铭记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更是为了汲取精神的营养,更好地面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家书书写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心灵史。
张丁
引言
按照我的理解,“民间家书”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从家书发展的历史来看,晚清民国即近代以来,家书实现了从贵族到普通平民的民间化;二是从存世地点来看,是指尚未被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收藏的家书,即保存在个人手中的家书;三是从家书作者来看,家书作者的身份不是社会精英人物,而是广大的普通民众。
“民间家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5年,伴随着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实施,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遗产抢救行为,目的是通过广泛收集散落在海内外的中国家书,保护传统家书遗产,传承家书文化。经过10年的实践,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共收集到海内外捐赠的家书近5万封,出版家书文集9册,开办家书常设展览2个,临时展览4个。
10年来,我具体负责民间家书的征集与编研工作,接触到大量各种各样的家书。其中就包括一批写于抗战时期的家书。什么是抗战家书?按照我的理解,它是指1931年至1945年期间所写的内容与抗战有关的私人书信。抗战家书包括两个大类,一类是已经公开出版的政要、名人的家书,比如毛泽东、朱德、左权、蒋介石、傅斯年、沈从文等写于抗战期间的家书,多为大家所熟知。另一类是埋藏于民间的主要是普通人的家书,通过抢救民间家书行动才把它们集中打捞出来,我们通过网站、出书等方式公布了这些史料,从而被社会各界所认识与了解。
截至目前,我们所收集到的抗战家书,包括原件、复制件、复印件、电子件等,超过200封,分为共产党抗日将士家书、国民党抗日将士家书、华侨家书、其他各阶层家书这几类。在2007年全民抗战爆发70周年之际,我们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合作,集中双方所收集的抗战家书精华,编辑了一本《抗战家书》,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2015年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对《抗战家书》进行了修订,在原书25篇家书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15篇,使新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书名也改为《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这些抗战家书中到底有什么内容呢?也就是说,民间家书中到底反映了哪些抗战历史?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日寇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磨难,国共将士共赴国难、浴血疆场的民族精神,各阶层人民同心抗敌、共御外侮的民族情怀。
日寇入侵带来的心灵磨难
日本侵华占我国土,杀我同胞,许多老百姓为了躲避战火,被迫离开家园,踏上了逃难的路程。他们在逃难途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灵磨难?他们的命运最终如何?我们所征集的家书中就有这样的案例。
姚稚鲁原是上海的一位小学教员,与妻子、女儿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但是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疯狂进攻上海,打破了他一家平静的日子。上海沦陷后,姚稚鲁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苟且偷生,于第二年春天辞别家人,踏上了逃难之路。他先是到了宁波、温州,又到了南昌、长沙、武汉,每到一地,他都设法给家里寄信。离开家不到半年,他在忧愤交加中去世,但无人知晓他死于何处,只有他先后寄给妻子女儿的10余封家书,成了这位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留在世上仅有的痕迹。
“在中原大会战的准备声中,武汉密布着恐怖空气,走啦!走啦!重庆、成都、香港、上海,纷纷地忙着奔波。我呢,满望到了汉口,或许在生活上有一点儿希望,如今可毁啦!不单舍却你们,在外面度那可怜岁月……乱世做人,简直不是人,过到哪里就算,也忧急不了许多。这几天,这里谣言很大,说要‘轰炸武汉’,管他呢!‘在劫不在数,在数最难逃’,我便听天由命吧!”
姚稚鲁在逃难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在家书中发出了绝望的感慨。他身在外,心在家,每天纠结于与家人分离的苦痛之中:“慰儿:要知道没有了你们便没有了我,所以我最低的条件是不许你们离开了我。前几天寄十块钱,并且带寄了四毛大洋给您和妹妹买东西吃的,想必已经收到,明天,到了汉口自然再要寄一点给你,你总要乖些,不要叫你妈生气。要知道,我虽然在外面,一颗心却天天在您身上呢!”姚稚鲁本想在内地找到一个落脚之处,再返回上海接来妻子女儿团聚,无奈这一愿望一直没能实现,直到他命丧武汉,最终也没能找到一个安稳的后方。
1944年8月8日衡阳沦陷前夕,衡阳商会副会长、“集益”钱庄经理卢明璇与同乡结伴西撤,欲往桂林寻找儿子。逃亡途中,他不幸被日寇俘虏,被迫当了挑夫。所幸不久他乘隙逃出敌人的魔爪,后几经辗转,备尝艰辛,于9月17日抵达广西阳朔一个叫福利市的小镇,给儿子写下了一封求助家书:“奈我只剩身上单衣,又无铺盖,资斧又不充裕,在近日天晴尚可抵御,设遇北风,岂不冻死。……真是千山万水,愁肠百结,奈乎阮籍途穷,不能不履此危险之路。余目光所察,本年难回衡阳,像此萍踪靡定,将何得了?左右思维,势非找到吾儿,方免冻饿之苦,至于春元启它,它不知与汝有无通讯,满姑生死难以探听。午夜静思,目不交睫,一家五口,各别一方,言之实堪痛心!”
然而当时正值战乱,邮路不通,直至抗战胜利后,这封家书才到达卢明璇的儿子卢达杰手中。之后,卢达杰又接到一位周姓同乡的来信,方才得知父亲寄出这封信不久,又离开福利市流落到柳州,后因身患疟疾,缺医无药,不幸病故。
姚稚鲁和卢明璇都是普通的中国民众,他们的悲惨遭遇和生前留下的家书,成为控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铁证。可以肯定,命丧逃难路上的绝不止他们两人。据国民政府调查,战时各省市难民及流离人民总数达9500多万人??拐?4年中,中国军民伤亡高达3500万人,其中江苏省伤亡就超过200万人。更多的中国人则是家园被毁,妻离子散。
共赴国难、浴血疆场的民族精神
民间家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军人之手,有的写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民族危亡时刻,不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不论将军,还是士兵,中国军人都表现出了应有的血性和民族气节,保家卫国而不惜马革裹尸。他们在走上战场与敌人英勇搏杀的时候,均抱着必死的决心,用行动实现了自己从军报国的誓言。
王孝慈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抗战爆发后,他把儿子向俊安送上了战场。1938年10月25日,他又给五弟向宗圣写信,鼓励他走出家乡奔赴抗日前线:“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俊安是我的爱子,我既赞成他的行动,这决不是无意味的称赞。你了解吗?也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见解,勇敢地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向宗圣原在家乡陕西渭南教书,在兄长的感召下,于1938年底离开日寇从未染指的家乡,奔赴山西抗战前线,参加了八路军120师。1942年5月23日,在山西忻县兰村与日寇的激战中被炮火击中,不幸牺牲。
1942年初,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参战。3月,戴安澜率部在缅甸同古保卫战中歼灭日军5000余人。后在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受伤殉国。戴安澜牺牲后,人们在他的皮包中发现了两封信,其爱国情怀、报国之志,催人泪下。其中一封是写给妻子王荷馨的:“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数年,即可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面对强敌,戴安澜实现了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时刻准备为国捐躯的誓言。
1943年5月,新四军2师5旅13团2营3连副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连长程雄,奉命随部队从安徽开赴江苏六合、仪征一带保卫秋收,并寻机打击进犯我根据地之敌。临行前,他给双亲写下了一封家书:“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儿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抚育好弟妹。生活难度的话,可卖掉土地、房屋,把生命糊过来,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发出此信3个月后,程雄在江苏省六合县桂子山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重兵进攻长沙,与中国军队展开第三次长沙会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排长褚定侯奉命坚守浏阳河北岸,阻敌南犯。在即将与日军决战的前夕,他提笔给大哥写了一封长达6页的信,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其中有这样的文字:“阵地之后五十公尺处即为大河,河扩水深,无舟无桥,此真为韩信之背水阵矣。本日情报:敌人已达汨罗江,计程三四日后能到此,然前线队伍,能毕力能抵,则能否到此,是为问题。加之本日湘北本年冬首次飞雪,则敌人之攻势,该稍挫缓矣。然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弟告部士兵‘不要他渡河!’一句话,敌此次不来则已,一来则拼一拼。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古云:‘古来征战几人回’,并请告双亲勿悲。”发出这封家书后不久,日军就进至浏阳河一线,褚定侯率部与日寇昼夜血战,在前有强敌、后无援兵的困难情况下,直至全排官兵壮烈殉国,实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遗愿。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70多年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拐接⒘颐蔷鞅鸶改钙薅?,走向战场,抒写了一曲曲民族抗战的悲歌。抗日将士的这种气节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民间家书 抗战 信笺 抗日笺






希腊举行阅兵 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北约秘书长说希望格鲁吉亚早日加入北约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京闭幕
泰国大选350席分区议席中为泰党暂获多数议席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准备就绪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