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去年70名国企高管被查处 大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
原标题:去年70名国企高管被查处 大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
张浩/漫画
●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发生在“投入、管理、激活、释放红利、改制重组”的过程中。有的是在投入期间投少报多,有的是在管理期间监守自盗,有的是在激活过程中里应外合,有的是在释放红利的过程中将盈利谎报成亏损,更多的是在改革改制重组的过程中集团式打包侵吞。
●加强立法,建立起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国有资产管理、?;?、司法追偿法律机制;在司法方面,要依法严惩侵害国有资产的腐败行为,形成不敢腐的威慑力。
“防止国资流失”一直是国企改革中的焦点问题。这一话题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推进而更加引人关注。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7月13日刊文《全面从严治党 国企尤为紧迫》,文章称: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专项巡视中发现,有的企业以改革为名,打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旗号,贱卖贵买、予取予求,侵吞国有资产如探囊取物。
6月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提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同日通过的《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
两份文件获审议通过,意味着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渐行渐近”。如何在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堵住国资流失的口子,为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做出保障性安排,正是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课题。
去年70名国企高管被查处 大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显示,中央第十三巡视组在对中粮集团进行专项巡视时,共追回经济损失2.4亿元人民币;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对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巡视时发现,该公司违规向民营企业让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中船集团在资产收购、企业重组改制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2014年至少有70名国企高管被查处,而这些落马高管的案底均涉及贪污和国有资产流失。
各个改革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重点防范的领域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从每个时期的贪腐案件以及十八大以来密集查处的腐败案件中,不难找到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所在。“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发生在‘投入、管理、激活、释放红利、改制重组’的过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所特聘教授、云南施甸纪委特约撰稿人李艳菲说,有的是在投入期间投少报多,有的是在管理期间监守自盗,有的是在激活过程中里应外合,有的是在释放红利的过程中将盈利谎报成亏损,更多的是在改革改制重组的过程中集团式打包侵吞。
在改制的过程中出让国有资产的行为将会频繁发生。李艳菲指出,国企是国有资产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盘子大、资金密集,且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改革过程中很可能留下空当。而时下波澜起伏的股市也给国企的重组带来了各种信息,国企改革的苗头和趋向同时让很多利益集团蠢蠢欲动,伺机策划侵吞国有资产。如有些地方部门无视资本市场定价的公正性和重要性,提出所谓的股价涨高了不能停牌重组、价格跌得低一些重组方才肯接受的国资贱卖的理由,甚至有人故意操盘,让国有企业股价大跌,从中大肆买进,以达到侵吞国有资产的目的;有些甚至打出不重组的澄清公告,贻误改革时机。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信息显示,一些大型国企存在“塌方式腐败”“系统性腐败”“链条式腐败”。如在中石油窝案中,集团系统有40余名高管和中层被带走调查。据公诉机关指控,有的部门负责人仅一项违规决策就造成资产流失上亿元。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内,先后挖出“硕鼠”上百名,利用政策漏洞骗取国家粮食资金7亿多元。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新近公布的对多家央企的巡视结果显示,项目招投标、投资等领域是营私舞弊、利益输送的“重灾区”。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国企高管被查处 国有资产流失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