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颐和园匾额到底是谁题写的
颐和园
颐和园大门匾额
从东宫门进颐和园,首先看到的是门檐下悬挂着一块九龙金匾,上书三个大字:“颐和园”,字迹苍劲有力,挥洒自如。但关于这三个字的题写者是谁,一直以来颇有争议。有的说是光绪皇帝,也有的说是慈禧太后,还有的说是清末书法家严寅亮……
如果是光绪皇帝御题金匾
为何钤印没盖在“额头”位置
颐和园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京西“三山五园”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清漪园,系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而建。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新兴建,并改名为“颐和园”,为“颐养太和”之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再次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为五楹三明两暗,系宫殿式古典建筑。正中间的大门称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两边的旁门为王公大臣出入。
《颐和园志》载:“东宫门匾额‘颐和园’是光绪帝御笔。”《颐和园史话》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颐和园修缮竣工,光绪帝亲笔‘颐和园’匾额悬于大(东)宫门。”《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载:“光绪为表示孝敬,以博母后欢心,题额曰‘颐和园’。”由此可见,东宫门金匾上的“颐和园”三个字确系光绪皇帝所题。
按照清廷规制,皇家园林的正门或正殿上的匾额多由当朝皇帝书写。“三山五园”中的畅春园正门匾额为康熙题写。圆明园最初是康熙赐给皇四子胤禛的花园, 其正殿圆明园殿额为康熙所题。胤禛继位后该园升为御园,其正门的“圆明园”匾额为雍正所题。玉泉山静明园南宫门(正门)匾额为乾隆御书。香山静宜园东宫门匾额也系乾隆御题。重修颐和园时光绪在位,其正门匾额理应由他题写,这样才符合清廷规制。也正是其匾额由光绪所题,所以才盖有“光绪御笔之宝”的钤印。
然而,清代皇帝用印有一套严格的规制,如果是题写匾额,御玺要盖在匾的上方中间,即额头位置,称做“额章”。也只有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才能盖上“御笔之宝”之玉玺。“御笔之宝”是御书钤用诸玺之一,此玺主要钤盖在御笔书法上。这枚本应盖在匾额正上方的玉玺,在慈禧太后当政时却乱了规制,而是将她的“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盖在匾额的正上方。“御览之宝”是鉴赏用印,一般是臣子所题匾额,皇帝鉴赏后盖上“××御览之宝”之钤,以示对臣子书法作品的赏识。而“颐和园”匾额正上方盖的是“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却将“光绪御笔之宝”盖在左边,实际上是让他“靠边站”了。表面上看是表示这三个字经过了老佛爷的审阅,且赏识,实际上表现出她独揽大权、盛气凌人和对光绪皇帝的打压,由此也就乱了清廷的用印规制。
据传,修复颐和园后,工部大臣特请光绪皇帝题写东宫门上的匾额。但光绪所题“颐和园”三个字写得很难看,可他又不敢直说,只好照此制了一块金匾挂在颐和园东宫门。慈禧看见后大为不满,令人摘了下来。
光绪得知此事后便要重新题字,可一连写了十几天都不满意。为了找回面子,便私下里请一位翰林代写了“颐和园”三个字,然后盖上“光绪御笔之宝”呈给老佛爷。慈禧看后恩准照此制匾,重新挂在颐和园东宫门上。但这只是民间传闻,不足为信。光绪的书法虽不及康熙、乾隆,但也独具风格,宫廷御苑有不少光绪御笔的匾额,清宫档案中尚存光绪的“朱批”。他五岁开始在毓庆宫读书,向翁同龢学习书法,真、草、行、隶皆习之。他继承了祖先的遗风,书法技艺也是很高超。师傅翁同龢曾对他的字给予较高的评价:“间架布局不凡,笔力刚健苍劲,满纸虎气雄风”。这正符合“颐和园”三个字所展现出的艺术风格。
如果是慈禧太后亲题金匾
为何没盖“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钤印
颐和园修缮竣工之时,尽管按照清廷规制,东宫门上的匾额应由光绪皇帝题写??傻笔笔谴褥蟠笕ㄔ谖?,光绪只是个傀儡,于是慈禧太后亲笔题写了“颐和园”三个大字。据说她原本想盖上“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但此时光绪皇帝已大婚,她再次撤帘归政于皇上。如果盖上“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朝野上下必有微词,且京西其他皇家园林正门的匾额均为在位帝王所题。由于怕自己百年之后招致骂名,所以在匾额上方盖上 “三方佛爷宝”,即正上方的“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左侧的“数点梅花天地心”;右侧的“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然后又假借光绪之名,在匾额左侧上方加盖了“光绪御笔之宝”,以显示此匾为光绪所题,另在其下方盖上了“爱日春长”的闲章,即祝慈母长寿之意,由此掩人耳目。
但此说应系讹传,无任何史籍记载。有研究者将匾额上的“颐和园”三个字,与慈禧在其他匾额上的题字相比较,无论是间架结构还是笔锋力度均相差甚远,由此推断 “颐和园”非慈禧所题。近年来还有笔迹研究者用电脑进行扫描、对比、鉴定,也认为这三个字与慈禧给其他景观题字的笔迹很不相符。
另有传闻,说“颐和园”三个字是慈禧太后代笔人缪嘉蕙所题。缪嘉蕙字素筠,云南昆明人,以绘画见长。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学绘花卉,又作擘窠大字,常书福寿等字以赐大臣,但其画技不佳,故召缪嘉蕙进宫,代其作画。”慈禧对缪嘉蕙钟爱有加,令其居储秀宫,除被封为女官、年俸白银两千八百两外,还免其跪拜大礼。故宫里悬挂的不少盖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章的书画作品,其实绝大多数都是缪嘉蕙代笔之作。
有学者考证,缪嘉蕙以花鸟工笔画为佳,以小楷见长,其运笔圆润、娟秀、纤细、挺拔,未见其厚重、苍劲、庞然、大气之作,而“颐和园”三个字遒劲、浑厚、洒脱,与缪氏的书法艺术迥然不同,由此推断“颐和园”之匾额也非缪嘉蕙代笔所题。
如果是举人严寅亮应征题匾
为何匾额上没盖严寅亮的印章
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慈禧太后曾广征楹联和匾额题字。一时间不但各大翰林争相献墨,就连京城的文人雅士也竞相献书。但所选题字呈送慈禧太后过目后,均不满意。这时恰逢庆亲王寿诞,翰林院编修高熙哲应邀前去祝寿,并请与自己交往甚密的恩科举人严寅亮(贵州印江人,土家族)写了一副寿联,赠予庆亲王。严寅亮所题寿联为楷书,笔法不拘一格,雍容大度,气势轩昂,秀媚中饶有风骨。庆亲王大为赞赏,并告知高熙哲,颐和园正征集楹联和匾额题字,尚未终定,何不请严寅亮试书进献,以得功名。
严寅亮得知颐和园征集楹联和匾额题字的消息后,甚感惶惑。既然朝中那么多书法家所书皆不中圣意,自己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落第举子哪能获?。考潭窒?,为何不借此机会试试身手?于是以楷、行、草各体书写了三十多幅“颐和园”门额,最终选出一幅最为满意的,经高熙哲、庆亲王之手呈至朝中。慈禧御览了严寅亮的题字后,赞叹不已,朱批了“录用”二字。随后严寅亮又题写楹联二十三副、大小匾额十八方。慈禧审阅后都十分满意,全部采用,并于便殿召见,勉慰有加,赐玉印“宸赏”一枚,从此严寅亮名满京城。特别是出自他手,悬挂于东宫门外的“颐和园”匾额,字迹苍劲有力,挥洒自如,别具风格,颇为人们所称道。
另传,严寅亮为颐和园题写匾额,是应翁同龢之邀。翁同龢有“帝师”之称,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尤以书法名世。他与严寅亮有莫逆之交,且非常欣赏严的书法艺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朝廷修建颐和园竣工,诏谕书法家书写颐和园匾额。翁同龢请严寅亮应征,但严寅亮自感书法技艺难与翰林院的御用文人相比,无意应征。最后还是在翁同龢的极力鼓励下,书就“颐和园”三字献上,慈禧御览后朱批“录用”。但严寅亮不过是个举子,一介臣民,颐和园乃皇家园林,是不可能把臣民的名字刻上的,所以在匾额上就没有留下题写之人的印章,而是假借光绪之名,在匾额上加盖了“光绪御笔之宝”,由此“颐和园”匾额为严寅亮所题之事,便鲜为人知。
有关严寅亮题写“颐和园”匾额之事,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举人厅”略有介绍,名为“题写颐和园匾额的举人——严寅亮”,民间也有此传闻,但史籍中未见记述,无以考证,故不被园林史学家所认可。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颐和园匾额 颐和园 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 举人严寅亮 园林




希腊举行阅兵 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北约秘书长说希望格鲁吉亚早日加入北约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京闭幕
泰国大选350席分区议席中为泰党暂获多数议席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准备就绪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