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机关借调暗藏腐败 成部分“关系户”升迁暗道
“漂在机关”众生相
“漂在机关”,许多借调人员都这样形容自己。不管是自愿的借调,还是被单位安排的借调,借调人员一方面感到幸运,认为机会之窗在面前打开,一方面又常常有一种患得患失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在不少人眼里,他们攀上了高枝,其实许多人是“进退两难”。其中的甘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身份尴尬:在上工作,在下拿钱
“自从被借调以来,我就一直在啃老。每个月拿着500多块钱的基本工资,不啃老都不行啊。”潘阳说。潘阳是一个乡镇公务员,如今被借调到县政府部门工作。
在借调之前,潘阳的工资分两部分发:一部分是由财政负担的基本工资,500多元,一部分是由乡镇自筹自支的阳光工资,2100多元。基本工资月月发,阳光工资是每个季度才统一下发。
在乡镇工作,住宿有员工宿舍,吃饭有单位食堂,500元的基本工资即使不够用,左借右借,熬过一个季度拿到阳光工资就宽松了。但到县城工作,经济上立马捉襟见肘。更凄惨的是,他的阳光工资也没有了。
潘阳说,作为借调人员,他的工资由原单位负责,但考虑其长期被借用,且与原单位的工作全脱钩,原单位除了每月按时给他发放500多元的基本工资外,剩余的每季度发放的阳光工资和其他福利一律暂停,而借调单位又不负责潘阳的工资福利等。
相对于潘阳来说,何屹轩就幸运多了。何屹轩也是一个乡镇的公务员,工作两年之后,因为县里一个部门需要从乡镇抽调年轻人充实力量,何屹轩就被借调到了该部门。
“考虑到我们年轻人的不容易,原来乡镇的领导保留了我的全部工资和福利待遇。”何屹轩说。不过,这也是有代价的。何屹轩为了表示对乡镇领导的感谢,原单位的工作并没有完全脱钩,周一到周五在借调单位上班,周末则赶回原单位加班。
这是借调人员普遍面临的身份尴尬,他们的编制、级别、考核、工资等在一个单位,而工作却在另一个单位。短时间还好,如果长期借调,对人的折磨就太大了。
王阳是广西基层的一名教师,前几年从学校借调到县政府的一个部门工作。今年已经36岁的他自嘲道:“我现在成了一个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公务员的‘务工员’”。每当朋友问及他借调到县城的工资待遇,王阳只能是苦笑。“说实话人家不信,说多了又显得虚伪。”
“我现在每月2400元工资,不享受借调单位的任何福利待遇。”王阳说,想想自己的生活状态,真可用“焦头烂额”来形容。和王阳一起借调上来的5个人,有两个打报告回去了,有一个说做到年底也准备回去,还有一个干脆辞掉公职下海了。
王阳说,刚借调那会儿觉得自己很牛,老婆也很高兴,认为想往上发展有了更大的平台,没想到如今是“进退两难”。“想回去已经回不去了,原来的业务生疏了,还有同事、领导怎么看我?”王阳说,“下一站,我该何去何从?”
心理纠结: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刘文贵是湘东某县直单位的班子成员,副科级干部。2012年,他被借调到市委的一个单位参与重点项目工作,一晃已经4年多了。
“被借调到市里工作,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大。平台大了,接触的人层次也高了,看待问题的视野自然也就宽了,得到的锻炼跟以前相比肯定也大不一样。就我个人来说,我感觉4年多借调经历对提升自己的文字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刘文贵说。
但是有得必有失。由于刘文贵长期不在原单位工作,班子成员和单位职工对他意见很大,认为他不在单位干活还要拿工资,跟“吃空饷”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已经不给他发放年终考核和绩效考核的奖金了。
“原单位同事对我的议论也很多,他们的态度是,我要么调走,要么回来工作,不能再这样‘自带干粮替人打工’。”刘文贵说,他想留在市里,但是不好解决。“我怕一直拖下去,将来两头不落好,现在一想这事就头疼。”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借调人员普遍都有这样的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心理。
西南某省级党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刘涛说,借调时间短还好,时间太长,超过一年,回去肯定有影响。领导会觉得这个人不踏实,不信任了;自己没能留下来,也觉得没面子。另外,升职都是论资排辈,你走了别人上来了,你回去只能从后面再排。
肖洪云就有这样的经历。他是广西的一位基层选调生,刚到乡镇工作没多久,就收到了县委组织部借调3个月跟班学习的电话通知。
按照规定,选调生在乡镇工作未满2年是不允许其他部门借调的,所以有些部门借调下级单位的工作人员帮忙不会有正式的文件,只是通过与乡镇主要领导私下沟通的方式把人“借”上来。肖洪云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意味着他的这一段工作经历不会被记录在个人档案。
从2013年到现在,肖洪云已经被借调了3次。与许多借调人员一样,“借而不调”给他带来许多困扰。“大多数单位从下面借调干部是为了‘应急救火’,说好的借调6个月,到期后往往一再延期,领导说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大不了打个电话填张表。”肖洪云说。
同时,既然已经借调离开了原单位,一般情况下原单位的一些重要机会就与借调人员无缘了。
在第三次被借调之前,肖洪云已经被任命为乡镇团委负责人,这意味着在下一次乡镇团委换届时,他就能成为团委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但因为被借调了,乡镇党委只能重新任命其他人。“我这一借调,是两头不靠岸。”肖洪云说。
前途难测:各尽所能,寻找关系
对于借调人员来说,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正式调入借调单位。但是这里面没有一定的规则,不仅要凭本事、凭关系,还要看运气。
2013年,湖南省委直属部门处室干部调整,一位干事被调走,需要一个既对业务有所了解、文字功底不差,又熟悉有关法律法规的人来补缺。易小文由于和该部门打过交道,领导对其背景和能力比较放心,于是被借调了过来。
“到借调单位报到后,我就接替了调走的那位干事的工作。事务繁杂,挺忙碌的,加班到夜里十一二点是常有的事。工作一年多后,处室负责同志和分管领导比较认可我,于是就和我谈话,问我是否愿意调过来,我当然回答说同意啦。”易小文说。
“很多人说,借调人员想留下来,最主要还是靠关系。其他单位不知道,但我这次调动,肯定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易小文说,他是外省人,在湖南没有任何关系,之所以能留在上级部门,除了机缘巧合、个人比较勤奋外,主要原因还是借调单位没有门户之见,选人用人比较公正。
在记者采访的借调人员中,像易小文这样幸运的实在少之又少。不少借调人员试图通过透支自己的时间、精力,加倍努力地工作来赢得机会,但并不一定都能成功。“借调人员最终能否调入,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很多东西都很微妙。”一位借调人员说。
这些微妙的东西里面,“关系”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先在三峡库区某县工作的张莉说,因为老公先调到了主城区工作,所以自己也通过关系借调至主城区一个教育部门。一借调就是3年时间,直到去年才解决编制问题。
“借调期间,原单位的领导多次打电话催,说要么回到原单位上班,要么就在借调单位上班,占我们的编制,领我们的工资,却给别人服务,这是什么道理?后来,我就到处找人托关系,费了好大力气才调动成功。”张莉说。
另一位有过借调经历的公务员赵婷婷说,对年轻人而言,借调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一方面很想去更大的平台,一方面又觉得最终调动的胜算很小。借调有时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耽误了机会。“我借调的时候,一开始很高兴,但没多久就有了担忧。”
尤其在有机会可能留下来的时候,许多人为了增加胜算,就会找关系,但命运总是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有的时候,别人释放出来很多好的信号,有时候,又有不好的预兆,心累得都快要死了,一天恍恍惚惚的。”赵婷婷说。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机关借调 腐败 “关系户”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