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减速的中国经济,“缓缓”更健康
李克强总理在2015达沃斯论坛上信心十足地表示:中国经济减速绝对不是失速,中国经济也不会“硬着陆”。
在2015世界经济年会(达沃斯论坛)上,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再次成为与会者十分关注的热门话题。
应论坛主席施瓦布、瑞士联邦政府之邀出席论坛的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两次公开演讲中均表示,虽然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但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他还向与会者传达这样的信心:经过结构性改革后的中国经济一定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机遇。与此同时,一向对中国经济“唱衰”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香港举行的亚洲金融论坛上也发出这样的声音: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足以让他难眠,中国经济“因为其调整的幅度”使这位诺奖获得者“害怕”。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眼下中国经济走势究竟怎么看?对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不能不关注的一个问题。
中国经济需要减速
就在此次达沃斯论坛举行期间,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从增长速度来看,这份全年“经济成绩单”显示的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创下了1990年(当年GDP增速为3.8%)以来的新低。数字如实反映出2014年中国经济显现总体放缓态势。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下行,经济发展的确进中有忧,按照官方语言是“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不小”。
但从经济增长规模来看,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说,中国GDP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其背后的内涵已经与过去大有不同。现在的7.4%带来的是8000多亿美元的增量,如果放在5年前,这就相当于10%左右的增速。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在3%,低于去年6月3.4%的预测值。在这种世界经济仍未走出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7.4%的增速对世界经济来说是足够“给力”。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稳定持续增长有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复苏。
分析中国经济此轮下行的原因,既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有处在经济结构“换挡期”政策的主动作为。纵观中国经济这一二十年的增长轨迹,给人一个最大的印象就是“太快”: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很快就从世界第四第五位进入世界第一第二位(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被认为世界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进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区域;还有,中国外汇储备增幅惊人,“中国制造”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遍及全球五大洲;就连中国的出境消费者旅游消费、奢饰品消费也成为行业景气的“风向标”……在这种“快”的背后,中国国内却面临诸多巨大压力:资源环境支撑日渐饱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社会心态日益浮躁,群体性突发事件也有所增多。一个曾经的农业大国的乡村恬静和小镇炊烟已成“记忆中的童年”,交通拥堵、大机器轰鸣、雾霾蔽日、水泥建筑林立城乡等成为唯一“雷同的风景”。
全民似乎被“绑架”到一列快速的列车中,只知道向前飞驰,却忘却了我们为什么要出发。
中国经济结构必须要调整,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体制机制必须要改革,发展成果必须为全民分享,这是当今中国领导人的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和明智抉择,也是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健康稳健发展“绕不过去的坎”。
解决的办法就是:中国经济需要放缓和减速。
放缓并不意味失速
当然,经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经济减速不是戛然而止,否则会对社会就业稳定、金融杆杠平衡、企业产销接续等造成严重失序。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经济一旦失速,其“翻车”的经济代价不可估量,对还未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也必将产生可怕的后果。所以,这次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是作为“主场嘉宾”被邀请出席并作特别致辞,更多的与会政要急切地要听听“中国声音”,看看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
李克强总理在论坛上信心十足地表示:中国经济减速绝对不是失速,中国经济也不会“硬着陆”。他用滑雪三要素即“速度、平衡、勇气”来描述掌控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创新需要的艺术。他表示,过去的一年,中国面对各种问题,用“强改革”代替“强刺激”,宏观调控平衡有度,充分激活了市场潜能。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各方面要准确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中国经济从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6~8个百分点的中高速增长区间,是社会全要素生产率发生变化的必然体现,对待经济规律必须遵循和顺势。但中国经济还是要稳中有进,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缰绳还要把握和调节有度。这里面的平衡就很关键,着力点就是通过释放内需潜力,促进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全面复苏有待时日,中国进出口贸易再像过往那样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风光难以再现,需要大力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开辟多元化多层次外贸市场和产品结构,在外资“引进来”和企业“走出去”的深度和质量上下功夫,在创新服务贸易上做文章。
面对一些制造业产能过剩尚未缓解、房地产市场进入周期性调整、影子银行发展过快可能引发风险的情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必须取向有度,增强社会投资的科学性、有序性、实效性,引导更多的公共资金投向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以更多地盘活存量、消化产能。
面对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社会消费环境,还是要在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净化市场秩序上加大力度。通过夯实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让居民生活过得更加殷实的改善民生导向,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更加强劲有力和可持续。
激发信心激活动力
一直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演进态势的判断众说纷纭。但无论唱多也好,唱衰也罢,中国经济有着自身的结构调整路径和改革发展路线图,既不会因为唱衰而衰,亦不会因为唱多而多。
今年一开年,国际石油价格连续下跌,已经给不少原油生产国带来巨大冲击;欧美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上出现明显政策分野,也给未来世界经济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因此,中国经济能不能健康调整、能不能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对国际社会来说,就是世界经济的“定盘星”、“定心丸”。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刚刚发布的国情咨文中多次提及中国来看,尽管他未必希望见到中国参与国际规则、不断增强的国际话语权,但的确也使其陷入一种彷徨和无奈。因为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经济的稳定和稳健。
今年的中国经济放缓趋势虽然难以逆转,但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继续改革和创新。
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向国际社会传递了这样的信心和正能量,表明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他提出中国经济“双引擎”,就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培育打造新引擎和改造升级传统引擎。
还要通过释放制度的活力,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让所有人有平等机会和舞台实现人生价值,把每一个社会细胞都激活,让整个经济肌体充满生机,进而释放出蕴藏在人民大众中的无穷创意,汇聚成巨大的社会推动力量。
李克强总理出席本届达沃斯论坛期间的一张照片广为流传。李总理站在海拔1800米的沙茨阿尔卑山顶,极目远眺,放眼达沃斯。
白皑皑雪上层峦叠嶂,预示世界局势起伏跌宕,但雪过天晴,世界经济冷冬终归过去,春天不会太远。
编辑:水灵
关键词:中国经济 减速 李克强 2015达沃斯论坛


新西兰纪念南岛地震七周年
吉林现50根2.5米巨型“糖葫芦”吸引游人拍照
汶川地震十周年图片展在欧洲议会举行
土耳其和西非国家承诺加强经贸关系
迪拜展出超级高铁设计模型 内饰豪华如头等舱
元宵灯展点亮“欧洲心脏”比利时
民俗文化闹新春
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赛中国队夺得银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