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林青霞:红尘之上一片云
“爱好文艺和学问的女学生大多充不得美人样品。”这是钱锺书在《猫》里写的话。但林青霞是个例外。在娱乐圈,林青霞创作的文字超过了她绝大多数同行。
配图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岁月流逝,红颜易老。林青霞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充满文字的桃花源,于是,岁月加载给她的时间变慢了。
“云去云来间产生了许多故事”
2014年11月3日晚上,各路记者汇集在香港半岛酒店外,酒店里是林青霞60岁的生日宴会。
“宴会上多是林青霞的私人朋友,出版界的人可能就我一个。”刘瑞琳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早在发邀请函时,林青霞就对大家强调,这次生日不收礼金和礼物。但作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辑,刘瑞琳还是送了林青霞一件特别的礼物——为林青霞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云去云来》。书名源自元代散曲中的句子:“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林青霞喜欢看云,感慨浮云变幻正如人间万象,“我的书里有许多云去了,又有许多云来了,就在这云去云来间产生了许多故事”。
晚宴上,林青霞根据每桌客人的特点,取一部她演过的电影名字作为“桌名”。刘瑞琳与台湾散文家董桥、香港文化学者马家辉、香港导演杨凡等人同桌,都是文化圈的人,那桌的名字里就是“红楼梦”。“她很在乎每个人过得是否愉快,逮到机会就问我们‘开心吗?’”刘瑞琳回忆说,“还有,那晚她真的很漂亮!”
刘瑞琳第一次见林青霞是5年前。当时,她看到林青霞发表在媒体上的文章,想请林青霞出书。她写了一张纸条,委托台湾作家白先勇带给林青霞,又找到林青霞的好友、香港翻译协会会长金圣华引荐。但林青霞没有马上答应,因为当时有几十家出版社在找她。后来,刘瑞琳终于见到了林青霞。林青霞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哇,你很有型啊!”刘瑞琳第一次听到有人用“有型”来称赞自己。这句开场白,让谈话的氛围一下子变亲近了。她们谈了1个多小时,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第二次再见,就直接签了合同。
于是,2011年,林青霞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窗里窗外》。此时距她息影已经17年。在出书之前,她的女儿们觉得母亲整日无所事事,小女儿邢言爱还问过她:“妈妈,你是做什么的?”出了书以后,林青霞感到女儿们对自己刮目相看,“她们觉得我再也不是那个游手好闲的人了”。
与《窗里窗外》相比,刘瑞琳觉得《云去云来》有了明显的进步。“林青霞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想,这几年里,写作应该是她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
“能形容天堂与地狱的感觉,就能写文章”写作对于林青霞而言,是后天习得。她说过,自己上学时就没有看课外书的习惯,一堂课经常完不成一篇作文。进入演艺圈后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更不用说看书。真正拿起笔,是在她嫁人息影之后。
1994年嫁到香港后,林青霞还得?;靥ㄍ逭展烁改?。在医院病榻之间目睹生老病死,心情难免沉重。有一次在香港导演徐克家,她对马家辉的太太林美枝聊起从台北回到香港时的感觉:“回到香港通常已是晚上,从机场回到家必须经过一条长长的高速公路。公路两旁的路灯,因为车速的关系,形成了两道强光,四周安静无人,仿佛正在经过一个时光隧道,从地狱回到天堂,迎接你的将是欢笑和希望。”一旁的马家辉静静听完,就约林青霞给他所在的香港《明报》写专栏。林青霞问他何以认为自己能写文章,马家辉说:“能形容出天堂与地狱的感觉,就能写文章。”
其实,此前有人发出过类似邀请,就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音乐人黄霑,但林青霞“不敢献丑”。两个月后,黄霑去世了。追思会前两天,林青霞写了2000多字的纪念文章,于2004年11月发表在《明报》“世纪版”,题目是《沧海一声笑》。这被视为林青霞的散文处女作。之后她一篇篇地写了起来,从电影生涯到亲朋好友,从各地游记到人生感想。马家辉说:“林青霞很明显已经欲罢不能。”
林青霞喜欢用稿纸,写不好就搓成一团丢在地上,“丢得满地一球一球的,感觉就像以前电影里的穷作家,很有戏”。有一次她回到家,突然来了灵感,马上伏桌写起来,一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一身盛妆还没卸。大女儿邢嘉倩也作证:“有一晚我从她房里回自己房间睡觉,第二天放学回家,她还是坐在原来的位置写同一篇文章。”
马家辉印象最深的是:“曾有许多个凌晨深夜,我和美枝被传真机的响声吵醒,不必查看即猜得到是她传来稿子;第二个晚上,稿子又来了,原来是修订版;再来往往又有第三版第四版,林青霞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写出的每个字词,好坏美丑,她都尽了力去承担。”
对于发表文章,林青霞很是惴惴不安,总觉得马家辉没有好好修改。她在文章里写道:“不知道他是真的认为我能写文章,还是以为明星写什么都有人看,也不知道他是真认为我写得好,还是懒得改……”
“你毕业了,可以戴方帽子了”
自知“先天不足”的林青霞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找到了两个好办法。一是看书,二是交朋友,尤其是文化界的朋友。
金圣华算得上林青霞写作的启蒙老师,林青霞视她为神话中的文艺女神缪斯:“经?;嵋蛭囊痪浠?,触动了我的灵感而完成一篇文章。从我的第三篇《小花》开始,她就成了我的把关师父,每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必定是她。”
有一次,林青霞和金圣华去看法国印象派画展。金圣华借莫奈的两幅名作对林青霞说:“你看,每一幅画都因为捕捉的角度不同、运用的色彩有别,而产生出独特动人的丰姿……因此,同样的主题,可以写了又写,说过再说,从不同角度切入,自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这番话让刚开始写作的林青霞受益匪浅。
有时候,为了一个字词或标点,她能改上十次八次,每改一次都会把文稿传给金圣华,一起讨论。金圣华曾透露:“(林青霞)请教月刊的编辑、报纸的主笔,以及所有教文学、摇笔杆的朋友。众人的意见,她都广纳博采,然后一篇又一篇,一遍又一遍,熔铸在自己的文字里。”
开始写作之后,林青霞和朋友之间?;峄ピ榧?,后来各家出版社也不断送书给她。林青霞家里原来最多的是衣服、鞋子、包,后来逐渐被书取代??吞?、书房、卧室乃至洗手间里,到处都是书。
写作之初,林青霞不知文章如何收尾。2008年,她结识了《apple日报》的社长、散文家董桥,并向他请教。董桥轻描淡写地回答:“想在哪儿停,就在哪儿停。”林青霞被一语点醒。从此她每写完一篇文章会先过金圣华这关,然后又追着董桥帮自己修改,有时一天好几个电话。但董桥基本上只改标点:“有些段落觉得她可以再写深些,有些情节她着墨稍浓,我想着替她冲淡些,再一斟酌,还是轻轻放她过去——过些年她的视野会变,笔锋会变。”
2010年6月,林青霞开始给《apple日报》的“苹果树下”写专栏文章。每当文章见报,她总会兴高采烈地买十几份寄给各方好友。有一次她尝试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作,题目是《婚纱历险记》。董桥说“good try”(意为挺不错),但没有采用。好友安慰林青霞:“没有一个作家不被退稿的,这表示你是个作家。”林青霞很高兴,觉得避免了一次献丑,还给董桥发短信致谢。写了将近4年,专栏结束了。董桥对林青霞说:“你毕业了,可以戴方帽子了。”
有一次,林青霞拿几篇文章给台湾作家龙应台看,龙应台直接说:“不要写‘我觉得’、不要教训人、不要太客气地写我很荣幸、我很庆幸这一类的话。写文章有些‘我’字是不需要的。要像雕塑一样,把不必要的多余的字都删掉。”
林青霞文化圈的朋友都不简单,他们不仅是林青霞的老师,也跃然于她的笔尖。
林青霞写出了台湾作家蒋勋的平和与内敛。“认识蒋先生先是认识他的声音。朋友送了由他导读《红楼梦》的盘片,我听得入了迷,心想怎么会有那么好听的声音?《红楼梦》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透过他那抑扬顿挫、醇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把我带入了曹雪芹浩瀚的文学世界。”“因为太喜欢听他讲课,之后才又参加了他带领的文化旅行团到吴哥窟。”“除了观赏古迹遗址,同时也是一种修行,是心灵的洗涤,是智慧的旅程。”
林青霞最欣赏蒋勋的,是他的从容淡定:“经常穿着棉质衣服,脚踩一双休闲鞋,颈上围着一条红围巾,举措之间颇有禅味。”她称蒋勋为老师:“总是陶醉在他的声音里,沉迷在他的文学、美学和思想的领域里,愿意做他永远的学生。”
林青霞写出了香港导演杨凡的潇洒与自在。“不知道他是傻瓜还是聪明人,我想他两样都是。平常他省吃俭用,夏天一双凉鞋,冬天一双破球鞋,背的是台湾最便宜的书包,出门总是搭经济舱,可是拍起戏来他决不手软,两千多万港币一部戏,自己掏腰包,你说他傻不傻?拍戏花钱像流水,朋友都为他担心,他眨眨眼睛,一张带着酒窝的笑脸,一派优雅地摆摆手:‘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的人生之路走得比谁都潇洒都自在。对电影的痴迷,对电影的热爱,令他勇往直前,一部接着一部往下拍。有时电影票房不如理想,他会说:‘人家爱不爱看无所谓,反正我是百看不厌。’”
林青霞写出了已故的香港传媒先驱何佐芝的细腻与风度。2013年农历新年,施南生约林青霞到东京旅行,何佐芝也是旅伴之一。“以他94岁高龄,竟然舟车劳顿到寒冷的日本度假,见了他才知道我的顾虑是多余的。我们第一餐是在一间二楼餐厅吃韩国烤肉……因为过年,我每次敬他酒,必定以四个字的祝词逗他开心,而他总是微笑地双手举杯并真诚地望着我才饮酒……饭后,我发现他竟然自己静静地到柜台把账给付了。”
后来,在京都赏花时,林青霞再次被感动:“开车回酒店时,何先生请司机在一家小店门前停下,他要亲自下车买小礼物送给他心仪的女友,那是日本最好的面油纸,他真是我见过最有绅士风度和最懂得疼惜身边女人的男士……如今他睡了,或许到另一个世界才苏醒。何先生,再见。”
文化圈的朋友们为林青霞提供了写作素材,她尽可能地写出每个人的与众不同。但她也经常为没有写作灵感而发愁。每当这时,她就庆幸自己不用靠写稿吃饭,“一个字不到一块钱,怎么养家糊口啊”。
在《窗里窗外》的自序中,林青霞写道:“写作出书从来不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是我不敢做的美梦,正如拍电影。”但如今,不论是电影还是写书,她都已梦想成真。
在《窗里窗外》中,林青霞曾以“不打不相识”描述与施南生友情的开端:有一天,林青霞向施南生抱怨拍摄行程安排得不妥,让她舟车劳顿,不料在她眼中一向是女强人的施南生竟然哭了起来。原来,那天正是施南生和徐克的结婚周年纪念,施南生因为只能一个人度过而感到委屈。这让林青霞产生了一种同为女人的共鸣。
配图“我们开始互相体谅对方,从此成了朋友”。当时两人恐怕都没有想到,这种缘分不仅让她们合作出不少好电影,让林青霞“在香港生了根”,更使两人成为相知30多年,共同经历人生许多重要时刻的老友。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林青霞 云去云来 窗里窗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