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叶嘉莹:当务之急是引导年轻人进入古典文化宝山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上官云
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叶嘉莹先生最新修订的著作合集《迦陵著作集》及《人间词话七讲》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瞬间便受到学界与诸多诗词爱好者的关注。近日,叶嘉莹在天津寓所接受记者专访,对古诗词与古典文化的传承现状深表担忧。她说:“守着一座宝山却不自知,甚至还会为了贪图享乐做出违法之事,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中国古诗词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何引导年轻人进入这座宝山,是当务之急。
家学深厚:读书当从识字始
九十高龄的叶嘉莹出生在一个旧式家庭,幼年并未进入当时的一般小学就读,父亲成了她最好的启蒙老师,教导她“读书当从识字始”:“比如一个兴字就有不同的读法,当作动词讲‘复兴’,当作名词就用作‘兴趣’(兴为四声)。”
“古人写诗有三种开端,即赋比兴,在这里,兴要读成四声。赋是直言其事,有什么就说什么;‘比’则如《硕鼠》,要讽刺剥削者,用大老鼠来做比喻,是由心及物;而‘兴’则如《关雎》,由物及心,因为看到一对鸟在叽叽喳喳地叫,它们有如此好的伴侣,人不也应该如此吗?”叶嘉莹同时解释,目前对《诗经》一些词句的理解也是有偏颇的,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指的是有内在美德的女子才是男子的好配偶,而不是指外形苗条的女子。
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叶嘉莹说,只有先把字认清楚了,才能把书读懂。诗歌是一种感情和意念,作诗的三种方法并不神秘,而现在一些人教小孩背诗,可是孩子并不识字,这并非根本之学,“认识中华文化要从根本的地方认识,诗词美感意境根本都在文字” 。
说到时下流行的儿童背诵古典诗词的“热潮”,叶嘉莹认为,应该培训师资,让老师对诗有深刻仔细的认识,有讲解内涵的能力,再带领孩子诵读。但现在的“读诗”却比较盲目,一些老师所讲的古诗四声不对,内涵不懂;一些“古典”班,招来老师便“关关雎鸠”这样盲目地去吟唱。
“我们传统文化怎么断绝的?从你们年轻一代,你们当年就不懂。”叶嘉莹流露出担忧的神色,她认为,一些年轻人根本不读古书,甚至一些中文系的学生写论文也是打开电脑抄材料。“诗词从小学生开始是对的,但是要有一个好的老师。中国是一个诗的民族,作诗的历史从汉魏六朝直至元、明,清历朝人旧诗也写得非常好。中国古典文学里面有丰富的蕴藏,就好像一个富有的家庭,但是这个遗产却找不到密码,不能继承和接受,这是很可惜的。”
“现代一些年轻人,守着这样丰富的文化宝藏却不自知,却只是盲目地追求物利,这是现代年轻人的悲哀。”叶嘉莹轻轻地嗟叹道:“我之所以还在教书,就是希望引领年轻人走进去了解这些传统文化。”
阅读古诗“吟诵”很重要 从未排斥白话诗
就古诗词研究来说,读懂其内涵是一方面,而吟诵也十分重要。福建浙江一带的方言保留古音很多,所以素来便有人认为,用那里的语音读古诗最有韵味。叶嘉莹说,她并不反对用江浙、福建方言读诗:“我曾在台湾住过多年,闽南话诗歌吟诵非常好听,平仄更鲜明。但现实需要我们讲普通话,其间没有入声,所以我们教学生就要适应这个现实,但仍然要想办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声音节奏之美,我就告诉我的学生,凡是入声字都读成短促的去声。”
“就读诗来讲,吟诵很重要,写中国的旧诗尤其如此。”一谈到热爱的古诗词,叶嘉莹便神采飞扬。她说,古人作诗,不是对着白纸苦思冥想,逐字逐句拼凑,而是伴随着吟诵之声,字句自然会浮现,“诗歌需要灵感,它可以自己跑出来,而吟诵,就是帮它跑出来的办法。”
虽然一生只写古体诗,但叶嘉莹对现代诗或白话诗并不排斥。在她眼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诗歌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适当学习、选用是可以的,而如杜甫一般的伟大诗人,晚年的作品也并不遵守文法。
“你看,像‘香稻啄余鹦鹉粒’一句,当年胡适之说这句不通,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其实诗就是诗,白话是白话。诗歌以表现情感为重点,包含这句的杜甫《秋兴八首》均是如此,好似一个情感生命的整体,从出生到结尾,描述他坐船经过夔州、三峡,引起对长安从秋到春的怀念。”叶嘉莹认真解读道。
因为天资、生活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其根本是体悟诗作者蕴含于文字中的最初的感情本质。叶嘉莹认为:“一个有理想修养与实际生活体验的诗人,他的诗会十分丰富,会用整个生命的心思与意念吟诗。”
“诗歌是有生命的。如果读懂了,你就会受感动。”叶嘉莹举自己读辛弃疾词的感受作为例子:“辛弃疾有一首词,讲到自己到老了才真正认识陶渊明。如果诗歌没有生命,千百年前的陶渊明如何能够感动辛弃疾,他们又如何感动今天的我们呢?杜甫、辛弃疾的诗在我的心里是活的,有感情、生命。”
建“迦陵学舍”继续研究:回国不是为享受
研究诗歌多年,叶嘉莹也遇到过自己的知音。四川大学历史系的教授缪钺,仅仅与叶嘉莹在会场上碰过面,但是凭着对彼此作品的阅读,便邀请她每年暑假去跟他合作做研究,结集为《灵谿词说》出版;也有素未谋面的普通读者会给她写长长的信诉说对古诗词的热爱;更有一位企业家,偶然读到她的书,因为受到吸引,一口气读完了才发现自己一直站着。
“早年我回来讲课,把南开的专家楼当作临时住处,每年走的时候都要把东西整理清楚还给校方。有人要给我捐款盖楼。我拒绝了。”叶嘉莹明确表示,给学校捐款可以,给我个人住房绝不接受,“教学科研是我的一切,我的余生是要把我体会到的中国诗歌丰富美好的生命说给年轻人听,这是我生命的目的。”
叶嘉莹的话并非虚妄之言。三十多年来,她每年都要往返于加拿大温哥华和中国天津之间。她家里的十个大纸箱装的都是满满的资料——草稿书信、讲课录音,近年来每次回天津,她都会带上很多资料,已经带回四十个纸箱了。她说,这些资料即将被安置到建成的“迦陵学舍”:“搬这么多东西回来是为了整理,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不是回来享受。我回来后仍需要不停的工作。”
迄今为止,叶嘉莹著作等身,连她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最喜欢哪一本。叶嘉莹把自己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写的研究心得,一类是授课录音的整理。叶嘉莹认为,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写的时候可以坐下来,思想更加细腻,材料更切实,而口授内容则可旁征博引,内容更加丰富,有些像“跑野马”。
专心著书立说的叶嘉莹受到各界重视。2014年5月,南开大学专门为其举办盛大的研讨会庆祝其九十华诞,多位学者道贺,被称为“学界红地毯”。著名中国近代史学家汪荣祖,著名作家白先勇、席幕容,均到场祝贺。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和现任副总理马凯也致信祝贺,充分肯定其文学成就。
叶嘉莹还提到了最近古诗词愈加受重视的事情,并表达了对诗歌评奖的看法,“本来评奖也是好事,是一种鼓励,就看你怎么选,怎么操作了。”
叶嘉莹生平
叶嘉莹一生传奇。1924年,她出生于北京一个传统的书香世家,祖父曾在清廷为官。父亲叶廷元为早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是中国航空公司最早的员工,母亲婚前也曾是女校教师,二人育有一女二子,叶嘉莹为长女,下有两个弟弟。
自三四岁开始,叶嘉莹在父亲指导下识字,家中请来老师为其授课,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十岁开始写古体诗,填写令词。后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叶嘉莹遂在伯父教导下成长。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几乎同年,其母因病去世。
1945年,叶嘉莹毕业后即在北京数所女中任教。1948年,与国民党军官赵东荪结婚,并随之前往台湾,任教于彰化女中。1950年,丈夫被卷入“白色恐怖”下狱,隔年自己亦被迫去职收押。出狱后,为维持生计,她转到台湾南部一所私立女中教书。1952年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执教,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培育出如著名作家白先勇、陈映真等一批文学大家。
因成就突出,1966年,叶嘉莹受邀至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与著名汉学家海陶玮教授合作研译中国诗词。1969年举家移民至加拿大温哥华,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职位。1979年回中国天津,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三个月,后与诗词研究专家缪钺合著《灵谿词说》。1991年应南开大学之邀,成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曾在上海、南京、成都、香港等地多所大学讲学。
叶嘉莹长期在西方从事教学工作,阅读了很多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1990年,叶嘉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12年6月叶嘉莹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家宝为其颁发聘书。
2014年,南开大学专门举办研讨会庆祝叶嘉莹九十寿辰,温家宝致信祝贺,赞誉她从事教育事业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年来,叶嘉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温家宝在信中称赞叶嘉莹:您的心灵是纯净的,您的志向是高尚的,您的诗词给人以力量,您自己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叶嘉莹曾荣获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及国家文化部等部门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等各类奖项,研究著作超过三十部,代表作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其中200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迦陵著作集》是嘉莹先生亲自选定的著作合集,包括《迦陵杂文集》《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词学新诠》《清词丛论》《唐宋词名家论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八本,于2014年10月重新修订出版。而由海内外友人与南开大学联合兴建的迦陵学舍即将落成,叶嘉莹将在迦陵学舍带领学生们专事古典诗词研究。
编辑:付裕
关键词:叶嘉莹 引导 年轻人 古典文化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春茶采摘正当时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上??狗腔怠⑿腥私煌ㄎシüゼ嵴?/ins>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