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众妙之门
——王蒙讲老子
王蒙
演讲人:王蒙
演讲人简介:
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出版作品有《老子的帮助》、《老子十八讲》、《一辈子的活法》、《庄子的奔腾》、《王蒙文集》等。
编者按:
9月25日,著名作家王蒙应北大客座教授陈鼓应之约,在北京大学的“道家学术讲堂”作了一场名为“众妙之门”的讲座。“众妙之门”四字出自《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说老子的思想核心“道”即“有”“无”的变化,精微无形,充满了奥妙,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王蒙先生在讲座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妙趣横生的解读。本期讲坛编发这篇讲稿,请读者与我们共同赏鉴。
老子之“道”
我很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我读的是任继愈先生的《老子今译》,我觉得老子的思想令我折服,比如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说一个房屋,它之所以有用,就在于它的中间是空的。他这是在讲方法。再如“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他以这种智慧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我今天想讲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想谈一下我对“道”的理解。我自己对此有一个最简单的说法,这个说法在学术上可能是站不住的。我觉得“道”就是中华文化的上帝。为什么这么说呢?什么是神?按照神学的教科书来说,就是终极关怀。在《道德经》里,道就是终极,道就是本体与本质,道就是起源,道就是归宿,道就是概括。所以它是一个概念神,终极本身就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和“上帝”的概念非常接近,因为它是终极,是最高、最大、最概括、最完全、最永远。“上帝”到底是什么?按基督教来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上帝是耶和华,但耶和华是没有形象的,你到教堂里头,不管是雕塑,还是油画,耶稣、圣母、12个大弟子、圣保罗、圣弗兰西斯科、圣彼得等,都有形象,还有一些当地知名宗教人士都有形象,但耶和华是没有形象的。他一有了形象,神就人格化了,人格化后,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你们看《达·芬奇密码》里说耶稣还有一个妻子抹大拉,梵蒂岗声明说这是胡说八道。再比如说你们看捷克裔的作家米兰·昆德拉,他说欧洲神学界曾经用一二百年的时间争论一个问题,就是耶稣进不进卫生间。因为他是人格化的,他当然就有这些问题。
中国人崇拜概念,什么叫“名”,对名的解释也非常多,但是我宁愿以我个人喜欢的想法来解释,我觉得名就是概念。有名、无名在《道德经》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命名这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表现,孔子也最重视这个“名”,“必也正名乎”,他最重视这个名。而这个名到了道呢,“道通为一”,什么意思呢?用黑格尔的话,就是把杂多的世界统一起来,它都是道,都是从道当中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智慧,道就是规律。
《道德经》里还有一个说法,说道本无名,道是没有名的,“强字之曰道”。我有一个解释,名是名,字是字。名,譬如说蒋中正,中正这个是名,他的字是介石,当然我们平常都说蒋介石。毛泽东,泽东是名,润之,是他的字,过去都有正式的名和一个字,所以这个道呢,是字,因为它无以名之,你没有办法起一个名字,但是你在思想上,在理论上,以至于在语法上,都会追求终极、达到终极。终极是看不见的,你看到的都是有限,但是既然有了有限的,反义词构造的法则就可以让你有无限的概念,无限就是道。找到这个东西本来应该叫什么呢?就叫终极,有人问,你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道呀?太好了,你不说这个“到底”了吗?道就是到底。你问到底什么是道,说明你已经感觉到道了。你只要是有这种无限的感觉、永恒的感觉、终极的感觉,你就是已经走进了这个“道”,触摸了这个“道”。但是强,勉强的、正式的名字想不清楚到底是什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字之曰道”,我们给它勉强起一个字叫做“道”。
老子讲到道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逝,三曰远,四曰反。第一,大,它是最大的,涵盖了一切的,好事、坏事,好东西、坏东西都是在这个“道”之间。二曰逝,它又是不断地变化的。三曰远,它是恒远的。四曰反,它又是辩证的,是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大、逝、远、反,就是这个“道”。
这个“道”还像什么呢?如果用数学的观念来说,它像无限大,无穷大,就是“∞”,任何人都有对“道”的类似的这种体会。譬如说唐代陈子昂的诗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是什么呢?道就是不见,前不见,后不见。道就是悠悠,道就是怆然而泪下。这个道在《老子》里头一共出现70次左右,但是《道德经》里出现得最多的字不是“道”,是“天”,或者是“无”,“天”和“无”到底哪个多,我现在还需要再统计,它们都出现百次以上。所以这个“道”作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天。“天”很容易解释,全世界的人,对终极的触动、感悟,都离不开天。你看现在国家博物馆正举行托尔斯泰的展览,天津大剧院马上要演出《战争与和平》?!墩秸牒推健防锩婊嵝窗驳铝沂芰酥厣艘院?,他的感悟就是天,他看到的也是那个天。
道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无”和“有”。《周易》上说的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但是《道德经》里对阴阳讲得很少。我认为,对于老子来说,是一无一有谓之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什么这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呢?能够把有变成无,又能够把无变成有的只有一个概念,就是数学的无穷,无穷就是终极,终极就是无穷。
还有和“道”有关的一个字眼就是“自然”,这个“自然”跟英文的nature不是一个意思,而是它自己就是那个样子,它自己就是这样变化的,就是这样做的。这在《道德经》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再数学化一点,无的概念就是0,有的概念就是N,道的概念就是无穷大。为什么说道?一曰夷,二曰希,三曰微,一个是说看不见,一个是说听不见,一个是说摸不着,抓不着。为什么他看不见,抓不着,摸不着呢?因为它是一个概念,但是概念你不能说它是无,这概念哪儿来的?一切的无都是有的无。比如说一个人去世了,说这个人没了,因为他有,说李白死了,李白没了,因为有个李白,但是从来大家不会讨论“李黑”有没有,因为我们的脑子里是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一个李黑。所以无就是因为有的结果,有就是因为无的结果。这也是西方讨论的本体,就是说道、无、有这都是一个本体的概念,都是一个存在的概念。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如果说得不太清楚,也没关系,因为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或者更好的思考来把这个话说清楚。
有无之境
这个“无”还是一个理想的概念,而且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刚才说一个存在的概念不容易解释,解释成一个理想的概念和方法论的概念就很容易。我们希望很多东西无,希望什么无呢?比如说无忧无虑,我们希望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痛苦,没有枷锁。马克思是怎么动员大家来相信他的学说的呢?他说,工人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全世界”。失去锁链这是前提,得到全世界是后果,是理想。失去了锁链,得到了全世界就是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你怎么样才能得到全世界呢?你必须失去锁链,你无。当然老子的说法就很高明了,比如一个房子,房子有四壁、有房顶、有地板,老子那个时候大概不用地板,就是土地,但是房子的用途不在于你有这些东西,而在于这间房子它是空着的,我们才能进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无”比“有”还重要。西方的政治学也有类似的观点,它认为一个政府让人们去做什么并不是它最主要的责任,它最主要的责任,最不可或缺的地方,就是它明确了你不可以做什么:比如你不可以偷东西,你不可以杀人,你不可以放火,你不可以破坏公共秩序,你不可以对别人造成人身伤害,你不可以侵犯别人的财产或者是公共财产。把无视为一种理想,其实很重要的一条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产主义的理论。马克思理论的魅力在哪儿呢?在我看来,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以后,没有国家机器,没有政党,没有阶级。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和老子的无为理论达到了一致。
真正彻底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老子提出这个无为来,是由于在东周时期,天下大乱,春秋无义战,而且每一个诸侯国、邦国都在那儿急着办自己的事,都在发展自己,强大自己,希望能够掌握当时的整个局面,他们认为中国就是天下。所以老子提出无为,他有挽狂澜于既倒这样一种想法。实际上,你做的许多事情都是适得其反。所以他提出来要无为而治,你最好什么都不要做。我们解释老子这个无为而治的时候,有时候会碰到一点尴尬,就是绝对的无为这是不可能的,你要绝对的无为,你连写个五千个字的《道德经》都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无为。所以有的人就解释,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说让你不要刻意地为。但是他毕竟说的是无为,他不是说无刻意为,所以我愿意把它解释成什么呢?无为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文化,而且这个理想在中国来说源远流长,不限于老子。因为孔子在《论语》第十五章上也讲了,他说大舜是真正无为而治者,大舜怎么无为而治呢?他南面为王,往那儿一坐,天下事自然就是好好运行。这是我对无为的第一种解释,就是说这是一种理想。
我看“无为”还指什么呢?它主要指的是统治,它指的是君王,指的是臣子,它当然不是指工农、老百姓,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老百姓不娶媳妇、不嫁人,那怎么行呢?所以庄子说得很清晰,说上无为而下有为。当然这种理解你也可以从反面说,它没有从勤政方面谈问题,没有从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方面来谈。所以老子不是鲁迅,老子也不是那些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但是他们的无为,确实是针对了春秋当时的那种“乱为”,压迫人民、折腾人民、压榨人民的一些“为”。所以我第二个解释,就是它针对的是权力和权力运作者。
我对“无为”的第三个解释,这个无为和那个不刻意的为没有任何的矛盾,不刻意的为也是正确的。这个无为对我们方法论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有所不为。甭管你掌握不掌握权力,一个人有所为的前提是有所不为。譬如说我自己,面对别人对我的批评,我几乎没有接过“招儿”。为什么呢?不是由于我有什么特殊的构造,我只是要把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但是我该“搭理”的时候,又绝对要“搭理”。我对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有个定义,好人就是有所不为。造谣的事不干,为自己蝇营狗苟的事不干,搞黑斗的事绝对不干,侮辱别人的事绝对不干。但是什么叫坏人?坏人无所不为。这个问题在香港我跟查良镛先生聊过,他非常赞成我这个说法。所以老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它是一个向往,绝对的无为是不可能的,但是老子善于用这个“无”。
我对“无为”还有第四个解释,就是无为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学会用减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你在计划你的生活、你的学习、你的人生的时候,除了考虑我要做什么以外,你还要考虑我不要做什么。学会用减法的人太主动了,太快乐了!学会乘以零,甭管闹得多厉害,你都可以给它乘以零。所以这无为里面也还包括学会用减法。庄子跟老子则不完全一样,庄子更多的考虑是自救,是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庄子是我有我活下去的招儿,我有我的思路。
老子里还有一条就是“无争”,充分运用了这个“无”字,无争、无私,这一点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争也是必要的,这又是中国学说的一个特色。不只是老子无争,孔子也主张无争,主张争也是君子之争,客客气气,千万不要撕破了脸来争。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我们在东周时期已经预见到了竞争的恶性化、竞争的白热化、竞争的沸腾会造成什么后果。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钱钟书先生对老子这个说法有点质疑,觉得老子有点矫情,说为什么知道美就不好,知道美就显出丑来了?丑也不是美的人给他造成的,比如说你知道西施美,你就认为东施丑了,但东施的丑并不是西施造成的。
老子对无争说得非常清楚:“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我不跟你争,你还跟我争什么呢?有时候要跟太极拳似的,有些事我不和你争,有些事我要争,不要什么都争,大事、小事,事无巨细。
无私也是这样。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有人说老子是阴谋家,说你看他实际很自私嘛,他的无私是为了能成其私。但是事实上,确实是你越不计较你的私利,你的私利就越多,你的人气就越旺,你的群众关系就越好。你又谦虚、又谨慎、又质朴、又真诚,好东西都在你那儿,评模范也是你,涨工资也是你,给教授头衔也是你,中国人是最讲印象的。你要从这个道理上理解老子这句话。你们看看老子对“道”的解释,看看老子对战争与和平的解释,看看老子对他的“无”和“有”的解释,就能够判断老子并不是耍阴谋。老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鲁迅最喜欢说的,实际上是俄罗斯的谚语:“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比鹰飞得高。”老子的意思是说,你对一些东西抱有退让的态度、豁达的态度、放松的态度、“无”的态度,你反倒该有的都有。人要无为才能无不为。这个无和有非常的麻烦,人生的主要悖论,数学的主要悖论就是无和有造成的。说今天讲课无,讲完了作用是无,你实际什么也学不到。若是这个无,就不好办了。但是你这个无的本身,能不能无呢?你说,既然是无嘛,无也应该无,那你就是较劲了。所以你那个无本身首先就应该无,就是什么都否定,你把否定给否定了,那就可以不否定了嘛,也就是可以肯定了嘛。无也可以无,那不就是有嘛。那么“有”,什么都可以有。那无可不可以有?无既然可以有,说明你那个有也是靠不住的嘛,也可以变成无的。所以一切的悖论的最根本的起源就是这个。有一个很有名的悖论,是罗素发明的,叫理发师悖论,说这个理发师他不给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因为你已经自己给自己理发了,我就不给你理发了。那么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理发师给自己理发吗?他要给自己理发,他就是给自己理发的人理了发,就是你有的结果把无也有了。他要是不给自己理发,那理发师就是一个明明不给一个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理发师就应该给自己理发,他自己把自己否定了,就这么一回事。所以这人生很好玩儿,你研究数学、哲学、神学它都是相通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众妙之门 王蒙 老子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