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试析明清画卷中的文人风骨
徐渭(1521—1593),明朝著名的“四君子”画家。他生平坎坷,思想远比其他文人要深刻。他善于借物抒情,甚至借题发挥,尽情倾泻胸中郁愤之气。“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回顾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生,徐渭只能以诗画泄愤。他作画常常是兴之所致,自由发挥。这种纵横捭阖的手法恰当地表达了他压抑、悲愤的强烈感情。家事国事天下事,几多笔墨道不尽他的文人情怀。所以徐渭的水墨,破笔纵横,汪洋恣肆,皴擦点染之间,山明水秀的家国河山也呜咽出山颓脊暗。由此,文人士大夫的无奈尽显纸上。
朱耷(1626—1705),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朱耷 19 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写了个大大的“哑”字,自此不与人语。明宗室后裔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其绘画作品中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和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他的水墨,苍老荒寒,取意怪诞;一花一鸟、一眼一神都呈现出反抗、鄙视、轻蔑的精神世界。简略的构图和笔墨,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真切地表达出画家的哀怨,还有明王朝后裔受欺而又不屈的坚韧。
清代的诸多画派中,以江南地区的扬州画派最为有名,其中主要的八位画家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汪士慎、罗聘、高翔和李方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一生主要客居扬州。徐悲鸿曾在他的一幅《兰竹》作品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竹,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宁折不弯,画家常借以表达士人的品质和操守,体现君子般谦虚而刚毅的精神。郑燮以放纵的笔触表达出文人的浪漫情怀,其笔下的竹石图堪称中国水墨竹的翘楚:体貌疏朗,风格劲峭,不泥古法,自创一格,使后学可望而不可即。而他绘画生涯后期寓意深远的水墨竹石显示出他“廉颇老矣”的心理和情感。郑燮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但他的水墨画不求形似,只求神韵,有时画中物象甚至与实物相去甚远,但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曾在一幅作品上写下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他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灵感,让“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然后借助于笔墨,挥洒成“纸上之竹”。他画的竹子比现实之竹更加灵动活泼,且寓意深远。
在我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明清绘画的人文气息是最为浓重的,体现出我国绘画的独特风格和时代特色,使中国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个时期,众多大家的绘画不仅对现实物象有着传神的描绘,而且对它们的象征意义有着深层的发掘,对于现实和人性都有着深刻的揭示。
明清时期的艺术达到一个高峰,是当代学者、画家、诗人、理论家研究这个时代的重要资料。“风物长宜放眼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淡化了很多墨迹,但明清画卷中的文人风骨,依然值得今人细细品读。
编辑:付裕
关键词:文人 绘画 明清 画家 江南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