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关爱中国远征军老兵公益活动掠影
王立强介绍,早期发起关爱远征军老兵公益活动之时,许多远征军老兵耄耋之年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那时候,经济的资助是关爱老兵的重要内容。2009年前后,随着各部门、组织以及个人的救助,远征军老兵生活好转,他们最大的需要是来自心理的关怀和认可。
记者在采访中也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每位老人留下了创伤,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蹉跎,他们看淡了世间繁华,甚至看淡了生死。但当我们这些后辈志愿者充满好奇地询问他们抗战事迹,充满敬仰地尊称他们为民族英雄时,老人们无一不露出自豪而欣慰的笑容。
两岸携手照亮老兵晚年生活
据有关数据统计,2006年,在腾冲生活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大约有170余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兵的数量在迅速递减,至张庆斌老人去世,腾冲仅剩35名远征军老兵。而生活在昆明、德宏、保山等地方的远征军老兵,加起来也仅百人有余,寥寥可数。每一个老兵的离世,仿佛就有一段历史成为空白。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李宁多次到腾冲探访老兵,他感慨地说,关爱老兵的公益活动,几乎就是抢救性质的。公益组织、爱心人士都在和时间赛跑,希望能给老兵的暮年带来更多的温暖,希望有更多的口述历史可以留下来。
在腾冲养老公寓告别时,台湾张老师基金会的吴美慧潸然泪下。这是她首次赴腾冲为抗战老兵做志愿服务,她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她表示,远征军老兵作为中国人抗击日寇侵略的英雄代表,对他们的关爱应该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关注的事情。与她一样首次前来的台湾志愿者黄玉真,更是用心地把自己在台湾关爱老人的志愿服务经验分享给大陆的志愿者们。“关爱老人,更重要的是关爱他们的心理,同性别的志愿者,可以用拥抱来让老人感到放松、愉悦,异性的志愿者可以去握住老人的手,他会在心理感受到温暖。”黄玉真说,共同关爱老兵,不只是两岸公益领域的交流,更是对生命关怀的碰触,这种共同的关怀,让海峡两岸没有距离,完全融为一家。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志愿者、来自台湾的北京大学学生罗海芸三年前就曾到腾冲看望过远征军老兵。旧地重来,她依然屡屡说“感动”。“每见一次老兵,能感觉到他们的生命更接近凋零。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多为他们做些事情。”罗海芸说,“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共同抗战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抹不去割不断。”
西安出生的北京大学学生杨撒博雅是第一次参加慰问老兵的志愿服务,但作为90后独生子女,她却非常有经验地团坐在老人身边,握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亲切而缓慢地用老人喜欢的声音、节奏与他们聊天说笑。杨撒博雅说,“我认为年轻人对这段历史了解得还不够多,应该多了解抗战历史,以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一次与历史的交汇,让年轻的学子们仿佛一下子成长了许多。
在腾冲期间,来自台湾、北京以及当地的志愿者针对关爱远征军老兵、如何做好志愿服务举办了一场交流会。大家一致认为,远征军老兵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功臣,要发动各方力量、发挥各方优势,结合老兵现有的情况做好服务工作,结合抗战历史做好宣传工作,这些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70年前,在远征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下,腾冲成为第一座从日寇手里收复的县城,大大鼓舞了抗战的士气。明年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届时,来自海峡两岸以及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将共同缅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人们。”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表示,“‘温暖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公益项目,能进一步汇聚更多的爱心人士和机构,为远征军抗日将士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能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实现两岸志愿者们的共同心愿———‘关爱一位老兵、温暖一个民族’。”
(人民政协报 2014-06-16期08版)
编辑:付鹏
关键词:关爱远征军 老兵 公祭 云南腾冲 铭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