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物尽其用 扁雕的夸张主义美学
轻逸如浮影,深厚如瀚海,此种扁薄夸张的艺术形式颇为人叹服。于是,就如高公博之于劈雕,卢思立之于“自然型木雕”,郑剑夫之于“中国古沉木雕”,资历不深的扁雕艺术虽已被传扬开来,为各家所用,但其创始人刘小平却成为谈论起扁雕不得不提的人物。
刘小平
众所周知,根雕是以根材的畸变形态为基础的立意构思来进行艺术加工,其创作原理始终遵循“三分人工,七分天然”的实践原则,因此,即便再写实的根雕作品也不会象其他雕塑那样严格要求符合实物比例,人们更不会对根雕作品中由于根材的天然属性而造成的过度夸张提出质疑。也就是说,一些在其他雕塑作品中被视为不合理,或者说非理性的表现,在根雕作品中则完全可以被纳入合理接受的正常范畴,这就为根雕的“用扁”取得了先决条件。
那么,何为扁雕?概括来说,“扁雕”技法是刘小平在根雕艺术的过程中,针对薄、空、扁等特殊材料制约而创造的一种独特表现手法。其要点是,对正常的三维立体形态进行正面压缩、斜面压缩和侧面压缩。
不同于圆雕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比例,扁雕是在具备立体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比例压缩;与浮雕不同之处在于浮雕是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欣赏,而扁雕却仍然可以面面欣赏。材料本身的扁薄特性,使作品创作在吸纳绘画及透视学二维虚拟空间和立体视觉原理,采取类似浮雕的压缩处理成为可能。由于整件作品大多不以平面背景为依托,巧借天然的独特造型,赋予扁薄的外形为理所当然的人为夸张创作想像,与浮雕相比,便更具有了三维立体的圆雕效果。
刘小平的作品《道法自然》即为蕴含扁雕艺术精髓的典型代表。作品高80cm,宽35cm,最大厚度仅为4cm。由于作者充分利用了材料本身厚薄不均的天然特性,在正确辨析头部和躯体主次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起位高低进行不同程度的正面压缩,并利用透视学原理,使作品主次之间以虚拟空间的方式巧妙过渡,恰到好处的实现三维立体的欣赏效果。
道法自然
而对于一些过分扁薄的材料,由于已经完全限定了实体空间的可塑性,创作作品就有必要完全借助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创作技法。大量的创作实践表明,当作品在构图上形成主体、环境、叙事情节之间的动态连续与转折,或者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那么,作品诸元素之间的或然性趋势就会成为欣赏者展开想象丰富感知的虚拟时空。这恰恰与诗家所谓的“诗外有诗”的意境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刘小平作品《大禹治水》为例。作品长140cm,高40cm,主体雕刻部位最大厚度不足6cm,由于作品以动态的流水作为造型的环境主体,而立意核心的人物则成为实际环境中的客体,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动态连续和自由切换,使整个被侧面压缩的作品呈现出了极富故事情节的内在张力,其险恶环境和治水场面也自然而然的成为被滔天洪水吞没下的的或然时空。
各人的文化修养、知识领域以及领悟能力、理解角度的不同,扁雕艺术精神能够在主观能动性性下进行最大化的开发。刘小平如是阐述扁雕的艺术精神:“扁雕能使原本稀缺的优质根材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掘利用,亦是能够通过从‘无形(材料)’到‘有形(作品)’的创作实践与具体感悟,提高艺术家对不同材料的审读能力和造型创意方面的诸种技能。”
刘小平,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石艺术大师、第十届杭州市政协委员,现任杭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
编辑:李勤
关键词:扁雕 艺术 刘小平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