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图说新闻 图说新闻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突Ф搜叮钦?樊永涛 报道)一清早,拥军就忙着将牛奶打包,店铺里奶香四溢。
铺外排起了队,牛奶收自老乡家,好喝且新鲜,顾客都认可她。昔日为供儿子上学卖光了家里的牛羊,如今生意蒸蒸日上,儿子争气做了中学教师,日子过得很殷实。

青海最美的草原——金银滩。
几公里外的草原上,牛羊惬意地吃着嫩草,隔了一条乡道,庄稼则在拔节生长,温暖的阳光下,山风吹拂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这里是农耕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多民族集聚,青稞、油菜是传统作物,牛羊是优势产业。
曾经,“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穷日子”这一现实困境,像一副千斤重担压在这里。瘠薄的草场和土地磨砺着女人们的生活技艺,男人们为打工奔走四方,无论他们如何坚韧,获得的还是并不稳妥的光景。
这里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由西宁一路向西,近80公里的祁连余脉中,就可以找到这个名为“海晏”的高原小县城。
如今,这个名字正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途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聚脱贫、重产业、优民生一系列举措不断更始人们对于海晏的认知。
2015年是海晏的历史拐点。此后,她的命运开始了对贫困的加速逆转。
3年,马生泉打了一场“翻身仗”
进入6月,草原初盛。
县城中,马生泉的日子忙碌却幸福。
马生泉是海晏县永强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的经理,与一支13人的团队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居民送去干净和整洁。三年前,他们还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临近中午,马生泉接到电话,有顾客要打扫商铺。叫了3名工人,不到2个小时收拾完毕,600元到手,马生泉分了280元。
“去年营业额50万,我个人收入就有6万。”见记者前来采访,忙着收拾工具的马生泉有些腼腆地说,“人穷不能穷志,勤劳就能致富?!?/p>

海晏县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北接祁连县、门源县,东邻大通县、湟中县,南接湟源县、共和县,西邻刚察县。
金滩乡新泉村,这是47岁的马生泉生活了大半辈的村子。家中有16亩山地,一年收成也仅够维持日常生活,母亲身体残疾,儿子还在上小学,贫困潦倒的生活让这个中年汉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2015年新泉村因国家政策整村搬迁到了县城中,土地被流转,马生泉一年能拿到1300元,但这远远不够维持家庭开支。之后马生泉成立了流动式家政服务工作站,打起了零工。一辆三轮摩托车、一些工具,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每天起早贪黑,一年收入不到8000元。
眼看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也尝到了家政服务“甜头”,马生泉对于靠劳动摘掉贫困帽子充满了期待。不过,刚开始时马生泉很迷茫:有劳力、没本钱,到底怎样才能挣钱脱贫致富? 2017年3月,靠着产业扶持资金和东拼西凑的钱,马生泉成立了家政公司,当起了老板。

昔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马生泉当起了老板,日子忙碌却幸福。
3年下来,马生泉陆陆续续与13名贫困户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为他们购买意外保险。“我是贫困户,我也要带其他贫困户致富?!甭砩担惫っ磕晔杖肽艿?万元,除此之外在县扶贫局的支持下每年还会进行业务培训。
今年,马生泉公司的业务范围由家政服务拓展到土建工程、劳务信息传媒等方面,经营范围也从海晏县扩大到周边西海镇和刚察县。
马生泉的“翻身仗”,讲述的是海晏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引导与帮助昔日的贫困户变成今日脱贫模范的典型故事。
“脱贫不脱贫,老乡说了算。”正如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改变了东达村发展的维度。
东达村——“钱”景无限
发源于海晏的湟水河,从金银滩草原淌过。
日头渐高,寻得一块树荫地,张友龙拿出干粮,大口地吃起来。
张友龙是东达村的村民,也是护林员?!罢饫锏纳健⑺?、林、草、湖都要进行巡护,几天前在地里我还看见了黑颈鹤。”
担任护林员,张友龙一年可以拿到14400元?!跋衷诙锎宓恼吆?,机遇也多?!闭庞蚜母盖椎绷舜遄颖=嘣?,每年有7200元收入,两个孩子分别上小学和幼儿园,小学是寄宿制,村办幼儿园也离家不到200米,80岁的奶奶还可以领到高龄补贴,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挺有滋味。

查看蘑菇长势的牛生有。
“以前,750人的村子有20户是贫困户,其中13户因病致贫,3户是无劳力。脱贫要‘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我们村还有第三愁——愁娶媳妇!”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说,2015年前,东达村是海北州最困难的村子之一,“一年娶不来一个媳妇”,当地人都说,东达东达,不是“冻”(霜冻)就是“打”(冰雹),自然条件之恶劣可以想象。
不能再穷下去了!从2015年起,东达村“激活”本村资源:发展蘑菇特色种植,田地进行集约化管理,成立3万平方米规模的养殖合作社。东达成功“破题”,一跃成为当地一枚象征幸福的标签。
牛生有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蘑菇种植从2016年形成规模,当年纯收入就有13000元;合作社2019年牛羊出栏达7万头(只),总产值破亿,全村收入1700万元,村集体收入26万,养殖业成为支柱产业;4000亩土地如今10人照看即可,解放了全村471个劳动力;
现在好了,“三不愁”实现了,嫁到东达村的姑娘也越来越多,村里150户人家,有90户家里都有了小汽车。
村集体经济壮大的背后,是为周边提供的脱贫致富发展样本。
离东达村不远的仓开村通过整合耕地,成立种植合作社和流转土地,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9.8万元。这些钱,村里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了红,并代交全村水费和部分医疗保险。
以此为带动,东达村所在的金滩乡成立了“能人议事会”,号召“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私营企业积极认领贫困户助力精准扶贫。在东达村合作社中,有9名贫困户就来自于此,每人每月工资1500元。
向小康生活迈进,源于追求幸福的意志,抱团发展的力量,更有对原乡故土的热爱。正如哈勒景乡遵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相互供养的朴素法则。
“种养循环”哈勒景乡“点草成金”
夏味渐浓,草原和人心都萌动着一年之计,每一颗牧草都被期望饱满。
全部美好,都有理由属于这片土地上的居民。
“在奔小康的路上,产业发展不能一哄而起,项目单一、同质化的后果就是面临市场风险?!?/p>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党和政府投了那么多钱,如果没有让老百姓有归属感、自豪感,甚至优越感,一切都是徒劳?!?/p>
聊着聊着,全生贵有些动情。
全生贵是哈勒景乡的党委副书记,作为一个牧业乡,1700多人的乡镇人均草场只有360多亩。以前,牲畜多草场少,长期以往导致了环境的压力。在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如何抉择,哈勒景给出了答案——农牧业生态循环经济。

永丰村草产业合作社正在开展青贮草料入窖。
最近正是农闲时节,但才郎龙知布却没有闲着。除了要整修秋收机械,他还得照看通过无息贷款买来的160多只羊。
42岁的才郎龙知布是乌兰哈达村的村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他有两个身份,村里农机服务队的队员和牧民。
“一村一品牌,主副业兼顾,全乡一盘棋”这是哈勒景乡现在的发展格局。乌兰哈达村劳动力多,在乡上的统一安排下,2018年成立了农机服务队,选出13名队员,利用投资购买的收割机和播种机与永丰村合作,实现饲草春耕秋收全程机械化。
才郎龙知布每年春耕、秋收时最忙,作为拖拉机驾驶员,这4个月中每月能拿到2800元左右的工资。他说:“成立农机服务队,一方面服务了广大村民,一方面又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p>
乌兰哈达村农机服务队缘于一次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讨论?!懊糠晔崭罴?,都有外地的收割机队到来,说明我们本地就有很大的市场?!比蠓治鏊担嗄昀茨撩穸贾痪窒抻诜侵旨囱拇撤⒄鼓J?,尚未跳脱出“靠天吃饭”的思维。
哈勒景乡下辖永丰、哈勒景、乌兰哈达三个行政村。有了农机服务队作为后盾,永丰村成立了以“草业+饲料”加工为主的合作社,保障全乡畜牧业发展根基,哈勒景村则根据自身优势成立合作社发展畜牧业。此外,乡上还建成了有机肥厂,进行牲畜粪污处理,使循环链更加完善。
“这样一来哈勒景乡产业形成了‘循环’发展——‘农作物—饲料加工—草食家畜—有机肥加工一过腹还田’的模式?!?“点草成金”牧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之前全生贵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下了。
土地对生存的滋养,没有人比百姓更理解。正如村里老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只要多用心,土地不会亏待咱”。

“美丽乡村”——东达村。(图片来源:祁连山报社)
不久,草原上的花就会次第盛开,田间的油菜花也会绽放,美丽乡村扮靓海晏的“颜值”,也将其置身美丽的“花?!薄?/p>
而这背后是海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州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写下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实现从“贫穷落后”向“脱贫致富”华丽转身,从“脱贫致富”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持续迈进。
“摆脱贫困,冀以小康,这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海晏县委、县政府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焙j滔孛裾头銎犊⒕指本殖ふ趴∶魉?,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脱贫737户2328人,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实现清零。
每个数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不同的故事,都有类似的后缀——“这样的光景,以前想都不敢想。”
关键词: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