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复兴路上>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洪: “把成功作为信仰”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之大国重器·开栏的话]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也许从未有哪个国家像新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天换地的巨大变化。曾几何时,这个大国的脊梁弯曲了;而如今,中国早已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仰望星空,属于中国的“满天繁星”闪耀;探秘海洋,国产航母在碧波中起航;纵横江河、大地,从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到高铁延伸、公路线网完善,一个个世纪工程不断向世界呈现出中国精彩。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了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粮丰农稳,盛世和安;也依靠“不服输”的韧劲,在“高精尖”领域开拓新的空间。高速粒子对撞机、量子卫星、“天眼”……一项项突破,赢得了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发言权。
“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令人振奋。而这些背后,除了依靠无数人为此“呕心沥血、青丝换白头”;更需要具有中国特色道路、制度的支撑与坚守。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之大国重器”系列报道,走近这些“重器”的参与者、见证者,一起倾听“大国重器”的故事和细节,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70年。
【导读】
曾几何时,太空寂寥,抬头仰望,只有那闪烁的群星和一轮弯月,渴望却不可及。几千年来,无论是“嫦娥奔月”还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无不代表了中国人对于探索宇宙的向往。
时光荏苒。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两弹一星”的突破到中国宇航员遨游太空,从北斗导航打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到“嫦娥”“玉兔”万里探月,从“天眼”“悟空”对宇宙射线的观测到“风云”“高分”的应用……中国迈向太空的步伐稳健而坚决,曾经清冷寂寞的太空日渐热闹起来——
“军礼”引发的热泪
2003年10月15日8时59分,航天员杨利伟静静地坐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里,等待即将到来的发射。
10、 9、8、7、6……当倒数至最后5秒,他突然对着摄像头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屏幕另一头,地面指挥控制中心中,李洪瞬间泪湿眼眶。
“这个敬礼是中国首位航天员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他对我们的肯定——他相信乘坐中国人自己研发的火箭、飞船,是完全可以‘保障他安全上去,也能保证他安全回来’?!?/p>
将近16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洪依旧有些激动。这个技术出身、身高1米8多的“铮铮硬汉”平时很少感情外露,此时却有些哽咽。“那一刻,身为航天人,分外骄傲?!?/p>
他清晰地记得,从火箭点火到进入太空轨道一共580秒?!拔颐呛湃壤?,一秒一秒地数,目送他进入太空。也是从那次起,大家养成一个习惯:可以清楚地描绘出火箭每一秒是什么样的姿势,弹道画出来是多么美丽的一条曲线……”
而当杨利伟完成飞行任务返回地面后,见到李洪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你们,我这个英雄是你们托举的!”
历史将铭记那一刻——浩瀚太空迎来了中国的第一位访客,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在回望这段历程的自传《天地九重》中,杨利伟也曾写道:在太空看地球,美得无法想象。不单单是视觉上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冲击。“虽然我是独自飞行,但不是一个人在飞,而是代表所有中国人。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那一刻,中华民族在我心中是多么神圣,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无比热爱?!?/p>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果说,每次火箭发射成功、航天器完成任务都是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那成就这些“瞬间”的却是无数人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自己平凡岗位的结果。
特别在李洪他们这些“内行”眼中,近年来中国航天领域接二连三取得突破,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直接的体现。
在航天界有句行话:“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李洪参与设计的第一个项目是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简称“长二捆”)。公众或许对这个型号并不是很熟悉,但1990年它的研制成功将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从2吨左右提高到了9吨以上,意味着中国从此具备了可以承载航天飞船的能力。这直接影响了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
“长二捆”的研制成功还创造了一个奇?!萍既嗽痹?8个月内完成了火箭研制并实现首次飞行成功。
要知道当时正值一个特殊阶段——“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为了弥补科研经费不足,那时的科技人员不得不“各显其能”:搞结构设计的,去设计大理石产品;搞电的可能还做过电风扇……但是,凭着航天人这股子“就是穷光蛋也要拼命干”的精神,“长二捆”的研制成功成为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基石”。
随着承担任务的愈加复杂,更多时候往往是“十年磨一‘箭’。”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胖五”)为例,它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未来要承??占湔痉⑸淙挝竦闹髁鸺?。
据李洪介绍,“胖五”2006年立项,2016年首飞。但“胖五”的发动机却是在1986年就启动预先研究,至今仍在不断做可靠性的提高工作。
“如果按工作年限算,仅发动机一项,30多年间就经历了两到三代科技队伍。绝大多数人默默无闻,却一直夜以继日地推进技术的进步与成熟?!?/p>
2003年,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载人航天精神被总结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这些话语看似简单朴实,但的确是支撑中国航天辉煌成就的根基所在?!碧傅秸饫铮詈槠奈锌?。“我们有幸参与到这样一个国家重大工程中,回望来路,自己都觉得惊讶。大家只是专注本职、埋头苦干,可能也就是因为此,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吧?!?/p>
与“大人物”的“顶撞”
回忆起载人航天工程最可贵的成果,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认为,是通过工程“造就了一批年轻、有才华、组织能力强的科技队伍,代表着航天未来的希望。”
而这一点也是令国际同行最为吃惊与羡慕的。据统计,俄罗斯目前航天科技人员大都是60岁以上;美国也平均50多岁;而中国航天队伍骨干力量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
在李洪看来,“对青年人才大胆用、放手用”是这些年航天取得诸多成绩的重要经验之一,也是老一辈航天人不断言传身教的结果。
他至今还记得一次与“大人物”的“顶撞”。
那时李洪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会议上,他和同事们与我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任新民院士讨论控制系统平台的测量数据问题。当时已经70多岁的任老刚说完,李洪立即接过话头说:“任老,您说得不对。我觉得测量数据应该是……”
“当时在场的人都傻了,一个20多岁的‘小年轻’怎么敢这么直接质疑老总?”多年后回想起这一幕,李洪的眼睛亮亮的,嘴角含笑,“我有那个反应,就是因为我们航天有这种气氛:老一代的航天人会以各种方式鼓励你讲实话、办实事;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大家共同为事业奉献?!?/p>
李洪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当时他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分管质量管理工作,有一阵正处于质量事件高发的时期,时任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的刘纪原几乎每一周都要到研制现场做相关检查,并要求院里提交的书面汇报不能有一个错别字,不能有任何描述不清的问题。
“我起初很不理解,认为纠缠这些细节没有必要。他就和我说,这些文件都是要归档的,让后人去查看。如果写不明白一个问题,你是对历史不负责任,因为这是多少人在一起没白天、没黑夜得出的成果。”
正是在老一辈航天人的潜移默化下,“严、慎、细、实”已经融入了他们这一代航天人的血脉;而他们,也正努力将这些思想方法传承给下一代年轻人。
运货、“运人”大不同
总结载人航天工程获得不断突破的经验,在李洪看来,除了航天人自身的努力,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各方面科技水平的进步息息相关。
李洪记得,杨利伟飞行回来后曾反映:在火箭上升阶段有20多秒他非常难受。研究人员通过分析飞行数据发现,这是因为火箭和飞船产生了8赫兹的共振。人体对这种低频震动非常敏感,叠加在大约6G的负荷上,更让人难以承受。
“其实这个问题从研制火箭一开始就存在,但过去火箭是‘运货的’,同时受一些模拟仿真技术和实验设施限制,我们并没有关注到这点?!?/p>
为解决低频震动问题,航天系统集合了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历时两年多联合攻关,实现了从理论分析到单机性能改进,再到整个系统优化的全过程,将飞行器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提到了更高量级。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们,将不会感受到震动带来的影响。
李洪告诉记者,载人航天的经费当年大概有一半投入到天上,但还有一半成为了积累,为我国后来深空探测打下基础的同时,也把测控技术等全面带动起来。
如今,从看电视依靠的通信卫星,到外出时用到的导航系统;从对气象、海洋、地质等的监测,到紧急救援、环境?;ぃ酥梁教焐镌弦?、航天育种……航天技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闭驹谛轮泄闪?0周年这个节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摆在这代航天人面前的神圣使命。
在采访中,李洪多次强调:航天探索向来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他指出,虽然目前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分析飞行数据可知,成功中有差一点失败的时刻,失败中也有差一点成功的机会,可谓“成败一线间”。而做到“万无一失,永保成功”一直是航天人不断的追求。
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航天人给出了充满激情的答案——“把成功作为信仰”。李洪解释说,“就是要历经困难与挫折的磨炼,做好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承,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团队?!?/p>
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新时代航天人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我们将不辜负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胸怀航天强国梦想,强化使命担当,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那些第一次
1954年7月26日,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批飞机试飞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从此拉开。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次发射无人飞船“神舟”一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第一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次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
2008年9月27日,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完成太空行走。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次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
2012年6月18日,中国第一次完成载人空间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为我国建立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2013年12月2日,中国第一次发射月球车——“玉兔号”月球车,这是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足迹。
2015年12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航天 中国 李洪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