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啥状况提醒你已变老?教您健康长寿"四字经"
编者按:在衰老面前,人们无能为力,但,60、70、80……几岁才算“老”?除了白发、皱纹和老花眼,哪些状况提醒你开始变老?又有哪些疾病常被误认是变老的正常现象?今天人民健康网与你聊聊“变老”那些事。
哪些状况提醒你开始变老?
眼睛容易疲劳。常眼睛干,一到晚上就看不清楚,对强光比较敏感等。
吃东西状况多。因为腮腺分泌的唾液减少,易口干。由于吞咽、咀嚼能力变差、面部肌肉松弛,吃东西容易呛到,进食速度慢,或抱怨食物煮太硬,咀嚼时常不小心咬到脸颊内侧的肉等。
口味比以前重。人老后味蕾减少、嗅觉细胞退化,食物吃起来变得较无味。尤其对甜、咸感觉不敏感,煮菜容易煮得较咸,对甜食的接受度变高。
血压比以往高。年龄增加后,动脉趋于硬化、狭窄且弹性较差,血压会比过去高。加上肾功能随年龄自然退化,影响排钠的能力,血压更容易因吃盐雾而升高。
身高变矮、体重变轻。人老后椎间盘萎缩、骨密度变低,加上肌肉流失速度变快、细胞水分减少等,老人的身高、体重会逐渐比以往下降一些。
生病后,复原较慢。免疫功能会随老化变差,受伤时,伤口愈合会比以前慢,感冒也需要较多天才会复原。
上厕所比以前久、次数变频繁。因肠道肌肉较无力加上肠道神经老化,人老后肠道蠕动减少,就容易有便秘、解便困难的状况。此外,人变老后膀胱容量会稍微变少,且调控尿液的激素分泌变少,导致排尿频繁,尤其夜间起来上厕所的次数变多。
睡眠习惯改变。包括比以往难入睡,睡眠时间比以前少(通常是起得较早),晚上容易醒,白天又需要补觉等。
常不小心跌倒或差一点跌倒。因骨骼退化、肌力衰退、脚踝关节活动度变小,走路时就会不自觉拖着脚跟,不小心踢到物品或被绊倒。
走路速度变慢。因心肺功能下降,加上肌力萎缩、关节活动度变低,步伐会比以前小,快走时容易喘不上气,或觉得累,想停下来休息。
这些状况常被误认为衰老
1. 轻微手抖。人老后神经功能会轻度退化。研究统计,55岁以上的人,有40%会出现手抖症状。但95%以上并不会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不过,有些手抖有可能是帕金森。一般来说,帕金森除手抖之外,通?;褂兴闹氡砬榻┯?、步伐缓慢、平衡感不佳的症状,身体看起来有点驼背,且手抖的状况在静止或活动时都会发生。
2. 记忆力变差、反应迟钝。年纪大后,因脑神经传导物质的减少,反应力会比以前稍慢,注意力较不集中,或偶尔忘记一些事。但大多数时候,记忆力不会变得比较差。如果发现长辈记性明显变差,如常常才讲过的事情又重复交代、忘记前一两天发生过的事、忘记过去一向熟悉的事,且有情绪暴躁、奇怪举动等表现,就要注意可能是老年痴呆。
3. 经常跌倒。虽然因为肌力不足、关节活动度变小、反应变慢等,都会使老人不小心跌倒或绊倒。但步伐不稳也可能是由脑部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导致,像是脑中风、老年痴呆等,都有可能会造成手脚的不协调而跌倒。因此,当长辈跌倒,得确认跌倒时是否有头晕、头痛、肌肉突然无力、神经麻痹的状况。
4. 容易疲劳、喘。人老后体力、心肺功能变差,有些老人从事以往习惯的活动,如买菜、爬楼梯、逛街等,会比较容易疲劳或气喘吁吁。但喘与疲劳也是心脏病的症状之一,要提高警觉。尤其是女性,据统计,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中,有超过七成曾出现气喘、疲倦感、失眠、消化不良、焦虑的情况,反而没有胸痛感。因此,若老人出现气喘或疲劳的情况,不是在身体活动一阵子后才出现,且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无力感、胸闷的症状,最好还是去老年医学科或心内科做检查。
健康长寿“四字经”
知足常乐。中医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好心态是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老人不要有太多“贪”念,比如贪恋财富权位、贪心子女陪伴、过分追求完美等。人老了要学会放下,对发生的生活事件看淡一点,顺其自然。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饮食勿变。老人饮食应低脂高能量,少量多餐,遵循杂色、杂食、杂粮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尽量选择自己爱吃的食物。如果没有明显的健康坏处,别为了所谓的健康而突然改变保持数十年的生活习惯。当然,吸烟、酗酒等坏习惯必须戒除。
聊天会友。研究发现,社交活动频繁的人,长寿可能性高50%。岁数再大也别断了与亲友的来往,还要结交新朋友。下棋、聊天、回忆往昔都是很好的社交内容。
适度运动。75岁以上的老人,运动要量力而行,不建议做剧烈运动。高龄老人以散步、打太极拳为宜,保持闲暇自如的状态,走走停停,以达身心安宁。
回归社会。老年人要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摄影、旅游等,从中找到生活乐趣。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帮助别人,做一些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快乐自己。
晚年处世五大智慧
情绪稳定。人到晚年,精神状态容易脆弱敏感,整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应变能力都在减退,情绪的稳定性大不如从前。特别是慢病缠身、刚刚退休的老人,缺乏对疾病和自身状况的正确认识,会出现厌烦、埋怨等负面情绪?;褂行├先颂焐⑵┰?、无理取闹,像刺猬一样,甚至耍小孩子脾气,让身边的人敬而远之。如果不能及时自省,很容易被家人冷落,成为“孤家寡人”,情绪就会越来越低落,焦虑、抑郁、心脏病、糖尿病等情绪敏感性的躯体疾病就会主动找上门。
人永远需要一种能力,那就是维持稳定的情绪。慈眉善目的老人总能聚拢一大群人围在身边,孙辈喜欢他的睿智,儿女能感受到他的无私,老伴依恋他的爱,老朋友们愿意与他谈天说地。这样的老人与身边的圈子形成良性互动,身心健康水平更高。其实,老人一生经历风雨,本该看淡一切。情绪暴躁无非是因为放不下名利、钱财、情感等身外之物。倒不如放平心态,多关注自己的身心感受,四处转转,寄情山水,练练瑜伽,问禅修心。
决心。有些老人过日子总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比如,想出去旅游却难以迈出第一步,总是担心“万一走不动咋办”“也没人陪我去”等;本想做一顿红烧肉,却琢磨“就我们两口子吃,不值当”,便凑合吃剩饭;身体不适已久,却总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没啥大病。下不了决心做一件事,是因为尚未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等到真的走不动、嚼不烂一块肉、小病拖成大病的那一天,悔之已晚。
老年人最需要学会下决心,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健康、活得精彩,不留下任何人生遗憾。美国心理学专家史蒂夫·帕弗利纳曾说,下决心的关键一步就是采取行动。不找借口,不去争论,不做冗长分析,不对过程的艰辛发牢骚,不担心他人的任何想法,也不懦弱地推迟耽搁。不妨列一张愿望清单,按照向往程度排序,马上着手去做第一件事。
掌控力。很多时候,挫败感来源于一些细碎的失控感。比如,想要睡个好觉却总是胡思乱想,想跟子女好好聊聊却得不到回应,想出门走走却掌控不了身体。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在挫折中不断成长,也在潜意识里留下了“习得性无助”的失控感。年龄越大,身体状况不好了,子女翅膀硬了,这种失控的感觉就越发强烈。
其实,只要老人们选择去改变,就能找回对生活的掌控力。首先,承认掌控感的缺失,并相信通过努力能获得部分掌控权。其次,兴趣爱好不能丢,给生活设定一些细化的目标,比如花3个月学习园艺,用一年时间走遍五岳等。再次,喊上老伴儿、老朋友一起改变,互相监督。最后,掌控情绪,时常反思。经常反思,遇到情绪焦躁或消沉的时候,把当时脑海里想说的话写下来,骂人的话也好,消极的话也罢,都记录下来,每个月都回头看看,从中找到管理情绪的关键点。
乐观。国内外研究表明,乐观是长寿老人的唯一共性,性格乐观的老人适应能力更强,心脏更健康,大脑更灵活,罹患认知障碍的风险较低。人老了难免会有些小病小痛,有些老人能够心态乐观,笑对人生,但也有一些老人悲观担忧,吃不好、睡不着。面对身边亲人患病或离世,有的老人就如鲠在喉,谈癌色变。但这样长期处于忧虑状态,身体机能和内分泌系统会失衡,结果没病自己“找上了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态乐观一些,反而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事实上,老人本该是一个乐观的群体。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心理学家马拉·马瑟看来,人老时,得失心更淡薄,容易变得乐观。但如今社会浮躁,也将老年人裹挟其中,使得当代老人的得失心反而越来越重。老人不妨发挥自己的大智慧,多读书看报,多一些自我思考,凡事往好的方向看,做个乐天派老人。
责任心。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长达8年的追踪调查显示,做人谨慎细心、做事有耐心,责任心强的老人最长寿。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老检察长陈岩石八旬高龄还在为大风厂工人维权,正是这份责任心让他活出了精气神,给生命注入了新动力。
老人最需要把责任心用在自己的身体和家庭上。身体不舒服,既不要过分担忧,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到医院咨询。老人有责任?;ず米约旱纳硇慕】担性鹑尾煌侠鄱?,有责任为老伴儿留一个晚年依靠。退休老人更应把责任心放在家庭,而不是抛下老伴儿,自己出去打牌、工作、游山玩水。对家人尽责,才能享受幸福晚年。
退休老人7种生活状况 哪种最长寿
热爱工作型。医生、教师、科研人员、文字工作者等职业“越老越吃香”。从这些行业退休的人,不乏热爱工作、希望发挥余热者。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经验丰富、技术扎实、心态成熟,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充满眷恋。如果完全离开工作,不仅自己一时难以适应,也是社会的损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研究员指出,对工作投入越多的人,越难接受退休后的生活。特别是上述行业的从业者,退休后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男性比女性更易出现心理落差。这是因为,男性的生活重心更偏向于事业,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突然离开干了半辈子的岗位,很容易失去人生目标和成就感,从而产生失落感。这类人退休后可以通过兼职、返聘、当顾问等形式回到工作当中,继续在本行业发光发热。例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八旬高龄仍活跃在科研一线;前面提到的程书钧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南方医院传染病学泰斗骆抗先教授等医学大家,也坚持在临床、科研战线上。由于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生活更加充实,这些老者都是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专家提醒,重回工作岗位的老人要秉持“绿叶衬红花”的原则,多提携年轻人,多给建议和帮助,尽量少做决策,少干涉具体事务。
热心肠型。有些人天生有副热心肠,爱热闹,爱张罗事,喜欢组织活动,乐于伸出援手,人缘一级棒。离开单位后,身边突然冷清下来,就像一场热闹的戏剧戛然而止,心里空落落的?!叭耸巧缁嵝远?,离不开群体?!敝泄缁峥蒲г豪夏昕蒲а芯炕峄岢ば鼙乜≈赋?,热心肠的老人不能闷在家里,不妨去社区做志愿者,为邻里忙活。陕西西安就有一位93岁的老人,退休后在小区里组建“快乐大本营”,组织同龄人打桥牌、拉家常、晒太阳养生等,还亲手制作板凳、桌子,提供茶水。如今,每次活动都有四五十人参加,老人的身心状况都很好,顺带让老伙伴们也踏上“健康快车”。身体状况好的老人还可以去慈善机构、社区康复中心等地方做义工。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乐于助人的老人幸福感更强,寿命更长。
归隐田园型。人越老越容易想家,这个“家”就是故乡。尽管岁数大了,脑子不太灵活了,但儿时爬过的山、下过的河、熟悉的乡音依然历历在目。李娟说,中国人历来有归隐田园的文化传统。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描述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乡村生活,蕴含着远离尘世、清静无为的自然哲学,能让漂泊多年的长者找到灵魂的归宿。养鸡、种菜等简单的农活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清醒头脑,为长寿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人会念叨,等我退休了就回老家,但往往等来等去也没有实现。因此,如果早已有了退休回老家的计划,不妨提早置备住所和田地,同时定期检查身体,找到能相互照应的亲友。
梦想未了型。年轻时,孩子太小、钱太少、休假太短、工作离不开……上了岁数的人总喜欢回头看,他们会发现,因为上面种种理由,让自己攒下很多未了的心愿。大津秀一是日本的一名临终关怀从业者,他倾听了1000多名患者的“临终前遗憾”,很多都是年轻时未完成的小事,比如“没有去想去的地方旅行”、“没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享受过美食”等。人生就像个旅行团,已经加入了,不走完全程很可惜。如果很想试着去实现梦想,身体状况也还不错,就勇敢地去做,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艾伦·朗格曾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指出,我们对自己身心健康的掌控力远比你感觉得要多,积极把握对自己生命的控制力,去发现那些年轻的“可能”,身体完全能接受这些挑战。专家提醒,老人一旦下决心实现未完成的梦想,要就把心愿变成目标,并加一个“截止日期”,才更容易实现。
学无止境型。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年轻时条件有限,学习是很“奢侈”的事?!耙恍├先饲笾?,喜欢学习新东西,愿意了解新事物,这非常好?!毙鼙乜∷?,国外的研究发现,有好奇心的老人更长寿。学习能延缓智力衰退,还能创造更多兴趣爱好,帮老人加强人际交往,增强幸福感和价值感。退休后有了大把时间,老人不妨有计划地学习电脑、摄影、书法、绘画等比较复杂且需要动脑子的技能,也可参加老年大学。好强的老人要避免攀比,能学到知识就好,没必要追求比他人学得更多、更好。
依赖子女型。许多老人跟子女难舍难分,要么同住,帮着带娃、做家务,要么时不时去子女家“视察”。熊必俊指出,许多长寿老人都与子女共同生活,晚辈恪尽儿孙本分,悉心照料老人,老人也尽力辅助儿孙。不过,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和子女要学会“分离”,保持适度的距离。如果用“亲情脐带”始终捆绑到一起,老人还经常有意无意干涉子女的婚姻生活,就很容易出现家庭矛盾。
内向好静型。有些人生性好静,不爱与人过多接触,就希望退休后能清清静静安享晚年。李娟说,喜欢安静不等于离群索居,无所事事?;钭?,绝不仅仅是寿命的一个数字,而是你活的质量。如果觉得带孩子、养宠物等“闹腾”,不妨在家种花养草,或学习书法、烹饪等,看看大自然的样子,感受季节的变化,聆听艺术的召唤。长时间居家生活,很容易作息混乱,电视一看就是一天,饭也凑合“糊弄”。建议好静的老人列出生活作息表,把起床、睡觉、三餐、锻炼、读书、散步等都包含进去,精确到几点几分,并严格执行,才能把清净日子过得充实。
编辑:刘畅
关键词:老人 状况 退休 身体 生活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