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中国工业化道路:从传统走向现代
中国70年工业化的历史,也是工业化与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绿色化、城市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
智说70年⑵ 魏际刚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实践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观念的深刻变化,实现对自身思维局限、能力局限、资源局限重大突破。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为人类提供机器动力,解放了人类的双手;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实现动力的远程传输,解放了人类的双腿;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实现了生产自动化,解放了人类的神经。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把握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才有可能在某个历史时期成为繁荣富强的国家。欧美日等国分别抓住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
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繁荣富强,近代以来的许多仁人志士不懈奋斗,努力探索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但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才真正开启了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并持续深入推进的时代。70年来,中国工业化风雨兼程,初心不改,从未改变过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通过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让资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强有力地推进着工业化进程。
中国70年工业化的历史,也是工业化与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绿色化、城市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
1949—1978年,中国实施集中计划经济体制,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1978—1991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着重纠正产业结构重大比例关系的失调,促进短线产业加快发展,抑制长线产业发展,调整不同产业失调的比例关系。
1992—2001年,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各次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视产业发展中增长模式转换问题。
2001—2012年,扩大开放领域,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
2012—2019年:围绕着产业强国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实施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开放,维护与推动全球自由贸易。
经过70年的工业化,中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在工业规模的追赶与超越。中国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第一大新兴经济体。
打造工业化升级版:新工业革命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工业革命,正在突破人类自身局限与资源环境瓶颈,显著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量新的思想、技术、工艺、产品、服务、要素、设施、组织、模式、市场应运而生,不仅对各次产业、资源配置、生产流通、生活消费、工作学习、文化思维等带来重大影响,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尽管中国是世界工业大国,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在数量上的追赶,但远未实现质量、技术、效率、创新、竞争力和知识等追赶。面对新工业革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的交汇,如何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研究制定新工业革命战略,全面引领产业变革,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新工业革命目标
1. 总体目标
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产业强国,形成完善、发达、强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 阶段性目标
(1)近中期目标(2019—2025年)
通过7年努力,到2025年,集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集约发展、质量发展、智慧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关键技术、装备与核心部件自主化取得重大突破。新兴产业大规模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下一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基本消除。
(2)中长期目标(2025—2035年)
通过10年努力,到2035年,基本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各次产业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改造,形成基于传统生产要素与新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新竞争优势。制造业整体步入世界强国行列,拥有一大批在新经济领域的世界级企业集团。新技术体系全面形成,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方式大规模应用与普及。下一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新生产要素供给充分。
(3)远期目标(2035—2050年)
通过15年的努力,到2050年,形成完善、强大、智能、绿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发展方式高效、集约、智慧、绿色、安全。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强国、服务强国、全球最大的创新发源地、全球新经济的领跑者。各次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技术体系、下一代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发达。新生产要素高质供给、高效配置。
(二)推进新工业革命的战略思路
牢牢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紧紧扣住国情和实际,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国际分工与产业演化规律来明确发展方向,从现有基础和优劣势决定突破领域,从长远未来部署前沿技术、前沿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通过营造优质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进“质量革命、成本革命、数字革命、网络革命、智慧革命、制造革命、服务革命、能源革命、交通革命、生物革命、材料革命、绿色革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工业革命道路。实施“一主多翼、统筹兼顾;创新引领、混合驱动;共利共享、跨界融合;安全可控、生态绿色;以我为主、包容并蓄”的发展战略。
“一主多翼、统筹兼顾”。这是新工业革命推进方向的战略。推进新工业革命要紧紧围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一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生产与流通、技术与商业、生产与生活、经济与社会、产业与城市、产业与金融、海(洋经济)陆(地经济)空(天经济)、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以新带旧,化旧为新。统筹不同企业发展,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做好配套。统筹不同地区发展,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有效分工合作。
“创新引领、混合驱动”。这是新工业革命动力方面的战略。新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在于“新”,要以新的理念、技术、产品、服务、模式来予以推进。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多种生产力水平与多种发展阶段并存的实际,需综合运用要素、投资、创新及结构调整等多种动力,实施“创新+要素+投资+结构调整”的混合驱动。需要创新驱动的一定要创新驱动,需要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实施高效的要素与投资驱动,需要结构调整的就进行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也要认真分析创新层次、类型和水平,找到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
“共利共享、跨界融合”。这是新工业革命资源配置方面的战略。推动企业、资源、要素在共利基础上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物物相联,服务相联,人、物、服务相联;推动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融合,推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推动要素、科学、知识的跨界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推动企业之间联动发展,产业链、产业间的互联发展,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安全可控、生态绿色”。这是新工业革命推动中国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方面的战略。树立大安全理念,确保产业安全与供应链安全,确保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自主可控。确保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将生态和环境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引导性、约束性指标,并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
“以我为主、包容并蓄”。这是新工业革命从国际科技与产业竞争的现实角度考虑的战略。中国现在和将来仍会面临西方国家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遏制,推动新工业革命主要依靠中国自身,汇聚人民的智慧,但一定要在开放中进步和发展,虚心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与经验,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中国新工业革命的路径与步骤
(一)战略路径
推进新工业革命既非单一的技术路径,也非单一的创新路径或质量提升路径,而是综合组合“产业、效率、创新、质量、空间、支撑”等多条路径。
路径1: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为导向的新产业发展路径。围绕着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贸易升级需求,推动高品质、高性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竞争力、有良好体验、有市场前景、绿色低碳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发展。推动以平台化、共享化、供应链化、生态体系构建的新商业模式发展。
路径2: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的效率变革路径。围绕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反应能力”的要求,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对价值链不同环节、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产业链条、企业与产业间合作等进行全方位赋能,推动产业效率变革、组织变革。
路径3:标准化、精益化与管理优化相结合的质量提升路径。围绕产品与服务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完善传统产业与新产业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推动企业精心设计、精益生产、精细服务。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
路径4:不同类型、层级、领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创新路径。围绕国家战略、市场需求、未来方向等,推动企业、产业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仿制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推动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国家创新系统构建,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有机结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路径5:地区、国内、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的空间优化路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形成自身独特竞争优势”的思路,推动各地区找准定位,选择好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深化地区间分工合作,融入国内与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地区特色、中国特色。
路径6:新人才、新知识、下一代基础设施增加供给的支撑路径。围绕人才瓶颈、知识短板和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等突出问题,从教育体系、培训体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增强有效供给,为新工业革命夯实要素支撑基础。
(二)推进步骤
推进新工业革命要“因势利导、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因地因产因企制宜”??煞秩阶摺?/p>
近中期(2019—2025年),中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迈向高收入国家。该阶段应着力弥补“产业链、创新链、质量链、人才链”方面的短板,夯实发展基础。集中优势要素,选择比较成熟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予以重点突破。着力解决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立促进新工业革命的长效机制。
中长期(2025—203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更强。该阶段应全面推动创新,实现科技追赶,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自主,在多个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将经济实力全面转化为科技实力,将新工业革命与中国现代化有机融合,努力实现与发达国家全面并跑,部分领域实现超越。
远期(2035—2050年),是中国对发达国家从并跑向领跑转变、实现超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强国的决战期。该阶段应更加聚焦于创新引领、人力资本、知识资产、标准、软件等,实现“卓越质量、创新引领、全面超越”。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 工业化道路 现代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