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硬汉巧手雕顽石 蜚声中外传百年
硬汉巧手雕顽石 蜚声中外传百年
梅州五华石雕已有460多年历史,作品遍布全国并走出国门

惠堂体育场成为五华县的新地标。张炳锋 摄

石匠正在雕刻石狮。张炳锋 摄
“我父亲13岁开始抡榔头、抬石板、刻石头。那时的石匠都是大老粗,字不识几个,但特能吃苦。广州五羊石雕,我父亲就有参与建造?!蔽寤睾嶷檎蛞逗逦嶂魅卫蠲?。
由于五华石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靠打石为生,石匠众多。仅在叶湖村,过去一百多户人家几乎都以打石为业,作品远销国外。鼎盛时期,五华石雕建筑行的从业人口逾10万,五华硬汉走南闯北,将手中无情的顽石,变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
五华石雕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石匠技艺精湛,作品蜚声中外,凝聚了五华从古到今石匠大师的心血和卓越的智慧。2007年,五华石雕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っ?。
从一把泥刀闯天下,到“工匠之乡·宜居五华”名片响四方,文化自信厚植于群众的心里?!吧詈竦奈幕自探晌俏寤唇ā泄ㄖ纭闹匾『蜕Α!蔽寤刈》亢统窍缃ㄉ杈志殖ぴ寤?。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陈绍师 潘炜玲 张炳锋
百年积淀
五华石匠手工凿出两米深地下“石宫殿”
驱车前往横陂镇叶湖村,来到村委会,听当地居民讲述叶湖村“奇观”——明朝时期的地下采石场,被誉为地下“石宫殿”。
“这是我们祖辈留下的,400多年历史?!薄罢庀旅婢褪且郧暗牟墒?,只有熟悉地形的村民才敢进去,年代久远,很多洞口都被堵住了?!?/p>
让人越听越玄乎的采石场,笔者一行人带着好奇心,头戴安全帽跟随村民前去探看。
下午4时,在李茂声和几名村民的带领下,笔者一行来到离村子约两公里的地下采石场腹地,在一个离地面约1.5米深的大坑边,有一个约4平方米大的洞口。李茂声告诉笔者,这便是地下采石场的入口。
“地下采石场自从25年前停止作业后,许多洞口坍塌被堵,很少有人再进去过,至今荒废多年?!崩蠲怠?/p>
村民们在前头开路,拨开洞口的杂草和蜘蛛网,在手电筒的照射下,笔者一行人一步步走进地下采石场。翻越过洞口的泥土,突然眼前一亮,呈现出2米多高、足有篮球场大的石室大厅,四周每隔一个地方便屹立着一根4人才能合抱的石柱。
“知道为什么这个地下采石场这么多年都不倒吗?就是因为这些石柱,很好地稳固了整个采石场?!崩蠲噶酥甘档?。
继续沿石室大厅走,只见排列着数条深不见头的通道可供胶轮车通行,地面十分平整,还有车轮痕迹,在灯光照射下,隐约可以看到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小石室。
“??!”几只石燕和蝙蝠飞过,吓得笔者一激灵。村民们忙说,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采石场常年的温度都保持在22℃—24℃之间。
五华石匠的手艺有多精湛,从这个采石场便能窥知一二。
《五华县志》记载,这个地下采石场方圆2公里,从未用炸药爆破,石室都是开采面,长2至4米的石条都是石工们在油灯下,一块块用手工、钢钎从地下石场中整条采下来,再运到地面。通过数百年开采,如今的地下采石场像一座地下“石宫殿”,里面有多个这样的石室大厅、数不清的开采面和四通八达的通道,可以一直通到数公里外的琴江河边。
据介绍,当年从这里开采的石头被石匠们做成了各式各样的石雕作品,在尾龙码头装货起运,通过琴江河运往梅县、大埔、汕头、潮州等,甚至漂洋过海到南洋一带。
如今,琴江河改道、尾龙码头消失,留下了令人称奇的地下采石场,见证了过去一代五华石匠的辉煌历史。
文化内涵
石匠敢闯敢拼孕育出“硬打硬”五华人精神
从地下采石场回村委会的路上,李茂声介绍道,在二十几年前,只要进村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敲石声,“但现在很少人打石头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年轻一代的人也不太愿意学习,这体力活太苦了?!崩蠲锲蝗环怕?/p>
渐渐地,老一辈的石匠退休了,村里很难能再见到打石头、做雕刻的画面。对于叶湖村乃至整个五华县来说,祖祖辈辈的石匠兢兢业业,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作品,更带来了一种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环境孕育一方文化。
悠久的石雕历史,锻造出五华人坚毅如石、沉稳如山的人格,孕育出“硬打硬”的五华人精神,形成五华文化的独特内涵。
“大家都知道‘硬打硬’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它和我们的石雕历史密不可分。五华阿哥闯天下就是从打石头开始的,再坚固的石头都能拿下,做成精美艺术品?!崩蠲?,叶湖村村民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特别能吃苦,石匠的精神得以很好地传承。
纵观整个五华的石雕历史,名师巧匠辈出,他们穿州过府,赴香港、过南洋,依靠打石技艺谋生。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城镇、乡村都有五华石匠开设的石铺,五华的华侨60%都是石匠出身。
建国后,五华石匠组成团队走南闯北,上北京、赴省城,到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甚至走出国门,在各地建设中大显身手,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建筑工程和精品,在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
据客籍香港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在《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迹及其与香港建设之关系》记载:“综观港九之伟大建筑……客家石工石匠,遂得尽其劳力,发挥其在香港建筑之功能?!蔽闹兴傅目图沂な炒蟛糠治寤恕?/p>
香港初建时期,凿山开道,兴筑海堤,需要大量石匠。当时,广东石匠分肇庆派和嘉应州派,肇庆派以善雕端砚和碑碣闻名,嘉应州派以善打花岗石柱著称。史料记载,来港石匠以嘉应州五华人居多,百年以来,不下数万人。
在为香港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不少五华石匠也成为在香港名噪一时的建筑巨商,“亚洲球王”李惠堂的父亲李浩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走进李惠堂故居,“联庆楼”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百年的岁月沧桑,即便它容颜老去,但高大挺拔的英姿依然屹立不倒。
这座高大的府邸是李浩如一手建造的。起初,李浩如家境贫寒,五华锡坑一带盛产花岗岩,他便跟随师父打石,因聪明勤奋学有所成。此时恰逢香港开埠,1873年他赴港谋生后,从事建筑业,由打石而致富,自组“联生营造公司”,承办港埠各大建筑工程及粤汉铁路(英德至曲江路段),技艺超群的李浩如被粤港两地同行称为“石行伟人”“石状元”,上世纪20年代曾任广东省石业会馆和香港石业会馆会长。
李浩如虽然常年在香港定居,但是客家人叶落归根及在家乡建屋光宗耀祖的观念还是深入骨髓。清光绪十八年(1892),李浩如回家乡五华建造一座大屋,取名为“联庆楼”,供整个家族居住。
传承创新
惠堂体育场创造梅州单项工程建筑之最
石本无言,是石匠给石头赋予了语言和韵味。
从五华水寨大桥穿行而过,桥两侧的石柱坚韧结实,石板上镌刻的各种图案栩栩如生,跃然石板之上。桥头两端有两只威武的石狮子,威风凛凛,活灵活现。狮子口中各含一颗大石球,轻轻一拨就滚动,但却取不出来。
据说当时雕刻这两座石狮的师徒两人,为了不受外界干扰,特制了两顶蚊帐笼住两块大石,然后躲进里面,历经300多天,聚精会神,终成精品。
石狮嘴巴里雕圆球,难度可想而知,一颗球便能充分体现五华石匠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在长乐公园散步时,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分布在公园内的四个石雕作品《匠魂》《家》《耕乐》《励志》,均由名为杨育林的作者所雕刻,作品展现了五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杨育林是广州雕塑院五华籍雕塑家,从事石雕创作已有30余载,五华石雕传统雕刻技艺对于杨育林来说,早已得心应手。近10年来,杨育林为200多个单位和50多个地区制作雕塑作品,近30件作品获国家和省级金奖。
“中学毕业后,先是从事开山采石,到了1986年开始做石雕,当时的石雕主要是加工,帮老师做制作。”杨育林说,一开始没有创作的概念,根据客人的要求进行制作。直到2008年,他才开始有创作创新的意识。时至今日,杨育林坚持五华石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在传统和现代、写意和写实之间,已经能做到游刃有余,将情、景、境与原石完美融合。
一直以来,无论是传统的石雕作品,还是现代化的建筑,五华阿哥都秉承“硬打硬”“实打实”的精神,爱岗敬业、一丝不苟。随着时代发展,也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深刻情感融入作品中,展示新时代工匠精神。
惠堂体育场的建造是五华石匠精神得以传承的真实写照。
在建造过程中,施工现场就已经通过了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复评。该项目围绕打造省样板工程的目标,五华一建公司持之以恒抓好项目工程质量建设。
建成后,惠堂体育场成为全国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县级运动场馆。该项目入选《2018年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囊获了广东省土木建筑工程科技创新领域最高荣誉“詹天佑故乡杯奖”等。
“惠堂体育场历时1000多个日夜建成,是五华一建公司近年来承建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蔽寤匕绿逯行南钅孔芄こ淌ν跫腋凰?,50米高空无缝焊接、钢结构吊装跨度、高度和重量、钢结构面积、软基施工等均创造了梅州市内单项工程建筑之最。
惠堂体育场建设过程中无不体现节能环保理念,如喷洒草皮的水是从雨水回收系统供应过来的,既高效又环保。体育场主体是由54片纯白色铝板打造而成的“羽翼”,沿主、次入口形成的中轴线对称布置,彼此间高低起伏而又遥相呼应,形成了优美的天际曲线,给人以充满张力,作势欲飞之感。
■相关
石雕技术人才出现断层
石匠生存现状不容忽视
“正是因为打石艰苦,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五华石雕的工艺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技术人才出现断层?!蔽寤皇呈Ω堤寡?,由于从事石雕工艺操作属于体力活,制作石雕产品过程中身体易受到损伤,如碎石伤眼、碰坏手脚,重要的是从事石业的人多患矽肺病,致使年轻人不愿从事石雕行业,有的石雕老艺人也不愿将手艺传给子孙,导致石雕技师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五华的石雕技艺曾经有过辉煌,享誉海内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这一古老精湛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和城市雕塑为石雕工匠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机会。同时,也给五华石雕工匠们传统单一的技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各种新型雕塑材质的使用,现代设计、开凿、雕刻、打磨工具的出现,各式各样雕塑公司涌现,传统工匠的生存存在?;?。
在五华石匠的手里,一件石雕作品的诞生,必须从一块石头的“开、打、砌”到粗坯,再到精致的细节打磨,除了石匠的创作、构思,还需要他们的一锤一凿,心无旁骛地进入长时间的创作状态。
一直以来,五华石匠技术精湛,石雕技艺闻名遐迩,令人叹服,其珍贵之处就是利用铁锤、铁凿、标尺等工具,手工开料、手工刨荒、手工制作出一件件千姿百态又活灵活现的人物、山水、草木花鸟、走兽飞禽等石雕工艺品。
如今,随着风机、风钻、雷管、炸药以及打角机、水磨机、电钻、切割机等各种先进施工机械设备的广泛使用,很少有人使用纯手工制作,这也是技艺濒临失传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现有的石业石雕企业中,大多数只生产比较简单的建筑石材料,石雕技术渐渐落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单一涣散的石业石雕难成气候,产业形态单一化,缺少创新和文化创意,鲜有艺术作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身强力壮的石匠们已经老去,他们无法再抡起大锤来敲打硬石,手中的大锤和刻刀却没有人能接过去继续使用。当老一辈石匠都退休了,几百年来积累下的五华石雕技艺可能只能在历史书籍上才能看到了,这将会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五华石雕手艺何去何从?如何培养、引进人才?敬请垂注下一期“凝心聚力创建中国建筑之乡”系列报道。
编辑:杨岚
关键词:五华 石雕 石匠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