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汪清“小”木耳 脱贫“大”产业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老少边穷”“八山一水半草半田”的现实情况和特殊地貌,使汪清县的农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2015年底,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全县共有贫困村74个,贫困人口多达22759人。
为了彻底摘掉“贫困”标签,汪清县利用县域内典型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森林覆盖率高等适宜黑木耳生长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菌包培育、菌质检测、菌类种植、菌袋回收…全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菌包培育,“鼓”起百姓的钱袋子
伴随着汪清县黑木耳产业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来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他们的出现,使汪清木耳的产业化发展加快了脚步,天桥岭镇桃源小木耳产业园负责人孙永芳便是其中一位。
自动上下架机、无人AJA叉车……一台台机械化的设备,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排排现代化的菌房、一间间规范化的车间,整齐地坐落在孙永芳的黑木耳菌包培育产业园里。
“菌包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这可能不是普通农民可以做到的”,孙永芳向记者介绍。比起以前“小弱散”的菌包培育,机械化、集中化生产不仅可以通过减少人工接触提高“菌宝宝”的质量,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致富种子”,还能为当地人提供不少的就业岗位。
汪清镇三河村的孙红梅就在这家工厂工作,每月将近三千的收入让她很是满意?!氨绕鹨郧爸豢恐值?,我现在的生活品质有了明显提高。”孙红梅说。
木耳种植,托起村民致富路
车行至天桥岭镇天桥岭村,一路上连片的青杠椴木上,朵朵身披“黑蓑衣”的黑木耳沐浴在阳光中,焕发出无限生机。

天桥岭村路旁种植的木耳。 人民网 张玫 摄
61岁的张廷贵是汪清县天桥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纪大,身体也不好,原先做瓦工的他不能再继续自己的事业。
穷则思变,张廷贵的亲家去年做了黑木耳订单农业种植,前期成本由订单商覆盖,收获的木耳直接由订单商售卖,“去掉成本亲家一年赚了七八万块?!闭磐⒐笙勰降厮怠?/p>
这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张廷贵很是心动。他也开始了黑木耳种植。由于身体不好,张廷贵雇佣了七八个人进行木耳采摘。采摘晾干后不愁销路,付出人力的情况下,如果不出现自然灾害,这倒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今年雨水好,木耳挺丰收,我希望我这8万袋木耳能赚到七八万块钱?!闭磐⒐蟊泶锪似邮档脑竿?/p>
菌袋回收,让“垃圾”变成“香饽饽”
“汪清县有些村的黑木耳种植数量达到几百万袋。”汪清县木耳检测中心中心主任赵方平向人民网记者介绍。
以天桥岭镇口山村为例,该村栽培户已达到60户,栽培量550万袋,产量55万斤,产值1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仅木耳一项就达到8300元。
然而,随木耳产业发展起来的还有成堆的废弃菌袋儿。为了防止废弃菌包中的杂菌对周边生态造成影响,避免燃烧形成的二次污染,2016年汪清县与上?;房仪┒┝俗芡蹲?.5亿元的汪清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项目。项目通过生物降解技术杀灭木耳菌渣中的有害病菌,最终将其分解合成农事活动可以使用的有机肥料,彻底将废弃菌包“变废为宝”。仅这一个项目即可达到年处理200万吨木耳菌渣。

汪清县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现场图。 人民网 张玫 摄
目前,汪清县全县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在木耳等脱贫产业带动下,2018年汪清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3%。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木耳 产业 汪清县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